烟台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2002年全市加大税收征收力度,全部税收完成101.81亿元,增长13.9%,其中国税系统组织税收67.8亿元,增长15.3%;地税系统组织税收34.01亿元,增长11.3%。 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2年,全市境内一般预算收入107.42亿元,比上年增长15.73%;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完成45.23亿元,增长28.88%。地方财政收入中,各项税收39.21亿元,增长23.85%,其中增值税9.59亿元,增长17.95%;营业税9.45亿元,增长41.96%;企业所得税6.69亿元,增长3.53%;个人所得税1.67亿元,增长13.25%。在财政支出上,大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科学运筹资金,压一般,保重点,集中资金办大事,财政保障能力提高。全年财政支出64.85亿元,增长21.39%。其中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增长31.08%,城市维护费支出增长28.44%,农林水等部门事业费增长32.31%,教育事业费增长19.74%,科学事业费增长24.34%。 金融业稳健有序发展。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为1179.35亿元,比年初增加168.9亿元;本币存款余额1117.75亿元,比年初增加163.61亿元;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767.82亿元,比年初增加89.66亿元;本币储蓄存款余额725.02亿元,比年初增加85.53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815.56亿元,比年初增加163.05亿元;本币各项贷款774.75亿元,比年初增加155.92亿元。从贷款期限看,短期贷款563.18亿元,比年初增加95.76亿元;中长期贷款155.39亿元,比年初增加52.06亿元。 证券交易量下降。至年底,我市证券营业机构18个,股民开户26.08万户,比上年增长2.5%。年交易额296亿元,比上年下降26.9%。 保险事业发展迅速。2002年全市承保额1643.74亿元,增长33.8%;全年完成保费收入25.37亿元,增长49.1%;全年赔款总额3.55亿元,增长19.3%;综合赔付率14%。 九、教育和科技技术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6所普通高等学校共招生2.38万人,在校生6.54万人;1所成人高校招生7217人,在校生2.19万人。中等专业学校66所,招生3.19万人,在校生6.91万人;职业中学40所,招生2.06万人,在校生4.52万人;普通高中63所,招生3.66万人,在校生9.26万人;普通初中327所,招生9.62万人,在校生42.57万人;小学1169处,招生7.23万人,在校生35.12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78%,小学升初中升学率为99.96%,初中升高中段升学率为86.8%,其中初中升普通高中升学率为38.2%。 2002年我市科技工作成效显著,主要科技计划指标再创全省领先水平。科技项目列入国家计划57项,列省各类科技发展计划82项,取得科技成果181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奖1项,省奖40项。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26个,占全省总数的19.2%,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3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26.75亿元,增长35.3%。全年完成专利申请1338件;实施专利技术736项,创产值16.92亿元,利税2.68亿元。技术合同登记589件,技术交易额1.84亿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全市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处,市级工程研究中心8处。全市共有科技孵化器8处,其中综合性孵化器5处,专业性孵化器3处,总面积10万平方米,进驻孵化器的中介机构14个,在孵企业310家。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2个,艺术表演场所8个,公共图书馆1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3个,艺术教育机构1个,博物馆8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7个、文物店1个。全年共出版各类报纸8914.98万份,计26039.98千印张;期刊184.24万册,计7404.2千印张。全市有地市级以上广播电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9座,对国内广播节目10套,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6.3%。地市级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2座,节目15套,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5.1%。 全市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相互配套、协同推进,医疗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包括诊所)290所,床位数1.67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02万人,医生8199人。 竞技体育创新的辉煌。省第20届运动会上,我市代表团夺得金牌217枚、银牌92枚、铜牌95枚,蝉联金牌总数全省第二;在第十四届亚运会上,我市共为国家夺得3金2银3铜,并五破世界纪录。同时以全民健身为核心的群众体育活动更加广泛深入,通过狠抓群众健身场地建设、加强体育社团管理、开展经常性群众体育活动,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发展。体育公园首期工程竣工,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2002年我市全社会用电量109.02亿千瓦时,增长10.3%,其中工业用电79.43亿千瓦时,增长10%;居民生活用电13.79亿千瓦时,增长9.7%。 城市建设力度加大,成效明显。重点工程顺利推进,基础设施更加完善。2002年高起点地完成了观海路改造工程;高标准地绿化了滨海中路;对机场路主要进行了道路及配套设施改造和大规模绿化及调整;完成勤河污水治理一期工程,保护了夹河饮用水源地。全面开展城市综合治理,城市环境有了新的改善。园林绿化规模加大,全年绿化投资8000多万元,新增绿化面积150万平方米;市政设施状况进一步改善,进行了部分路面的改造工程,公共设施档次进一步提高。公用事业加快发展,城市功能更加完备。供热方面:年内进行“500”供热四期工程、祥和、华阳供热增容工程,共新增供热面积100多万平方米;供气方面:新增煤气用户7000户,煤气供气总量达3775万立方米;供排水和节约用水方面: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了水资源配置,年内投资300万元,对宫家岛水厂奥贷系统综合池实施改造,提高了供水水质。同时加强对污水排放单位的污水监测工作,提高污水治理效果。推广节水器具近万套,市区节水量达1800万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0%,万元产值取水量降至60立方米。 2002年,我市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较好的态势。空气环境质量:市区二氧化硫年均值0.039毫克/立方米,下降18.8%,符合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氮均值0.025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一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0.077毫克/立方米,下降12.5%,符合国家二级标准;降水PH年均值为6.53。八市、县环境空气质量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值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海阳、莱阳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其余符合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全市饮用水源地(地表和地下)水质均符合饮用水源水质标准,主要水库除总氮外年均值符合地表水Ⅲ类标准;主要河流上游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水质良好,下游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水质略差。近岸海域水质以一类、二类海水为主,100%的测点达到近岸海域功能区要求。声环境质量:市区道路交通噪声年均值为69.6分贝,符合国家标准(芝罘区除外);区域环境噪声年均值为54.3分贝,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均与上年基本持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