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2 东营市统计局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当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16项,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资32590万元,全市建成7个烟尘控制区,面积126.8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11个,面积89.6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总量9120.72万吨;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73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9.64万吨。

十、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展。全市科技活动机构179家,其中国有事业性科研机构6家,省级研究推广中心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高等院校省部级科研机构25家。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28.43亿元,增长26.1%。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市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43项,其中省级58项,国家级15项;取得科技成果118项,2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1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2596件,专利授权1841件;认定登记技术合同2423份,技术交易额12.5亿元,分别增长14.1%和37.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断加快。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51家,新增27家,其中国家级19家,新增6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11.25亿元,增长48.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8.7%,比年初提高3.1个百分点。全市建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新增4家;省级研究推广中心5家。

科技创业园区实现新突破。全市科技创业中心共6家,其中国家级大学园1家,国家级创业中心3家,省级创业中心4家;孵化面积达33.7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39家,吸引科技创业人员1561名。产学研结合不断深入。全市企业与高校院所新建科研机构9家,17家企业与高校院所新建长期合作关系,引进高新技术项目43个,征集企业技术难题47项,聘用人才90名。

十一、教育

教育事业取得新发展。全市小学204所,在校生14520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普通初中82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33所,在校生68234人。普通高中24所,在校生47915人。幼儿园473所,在园幼儿56698人。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生372人。全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8806人,在校生21971人。普通中专学校1所,其他学院(校)附设中专部3处。职业高中学校8所,招生5871人,在校生14950人。全市高等院校5所,招生全日制高等教育学生15031人,招生成人教育、网络教育本、专科学生21934人,全日制高等教育在校生44612人,成人教育、网络教育本、专科在校生50724人。全市新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2149人,毕业967人,在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46663人。全市有15759人参加普通高考,1532人参加高职对口招生考试,共录取新生10153人,总录取率64.4%。

十二、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5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1个,电影放映单位32个。广播电台6座,电视台8座,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100%。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新成果。市政府公布了市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项;"吕剧"和"短穗花鼓舞"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首届全省农村文化艺术节上,我市选送的作品获得3个金奖、4个银奖、5个铜奖;全年共有18件作品荣获省级节目评选一等奖。

卫生和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卫生机构数128家,其中医院49家,卫生院52家,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2家,妇幼卫生机构7家。卫生技术人员8548人,其中医院5401人,卫生院2443人。卫生机构床位数7574张,其中医院5595张,卫生院1670张,妇幼卫生机构163张。

竞技体育水平有新的提高。在参加全省比赛中,获金牌24枚,银牌17枚,铜牌25枚。群众体育活动深入开展,全面完成了城市社区12处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

十三、人口

人口小幅增长。据1%人口抽样数据推算,全市年末常住总人口199.09万人。年末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数为59.17万户,人口为183.09万人,增长0.7%,其中男性人口92.96万人,女性人口90.1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53万人,人口出生率8.98‰,自然增长率4.33‰,出生人口性别比105.2。

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626元,增长11.3%,其中工薪收入17226元,增长12.4%。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2397元,增长15.9%。其中,食品类3388元,增长25.2%;衣着类1965元,增长11.2%。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7.3。全市城市居民人均现住房使用面积24.9平方米。

城镇每百户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消费品名称单位数量消费品名称单位数量

钢琴架2 摄像机架14

微波炉台50 照相机架62

电冰箱台118 空调器台137

消毒碗柜台14 固定电话部71

淋浴热水器台92 移动电话部200

洗衣机台98 健身器材套5

彩色电视机台122 助力车辆21

组合音响套28 摩托车辆17

家用电脑台72 家用汽车辆13

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69元,增长13.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82元,增长10.7%。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432.26元,增长28.8%;衣着消费支出225元,增长4.0%;居住消费支出788元,增长6.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9。全市农民人均居住面积为32.2平方米。

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消费品名称单位数量消费品名称单位数量

微波炉台5家用电脑台5

电冰箱台42照相机架6

抽油烟机台7空调器台8

热水器台37固定电话部85

洗衣机台60移动电话部96

黑白电视机台4自行车辆159

彩色电视机台97摩托车辆81

影碟机台50汽车(生活用)辆4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全市各项社会保险总收入16.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8%。其中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分别征缴3.95亿元、7.36亿元、4441万元、9577万元、481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征缴4.01亿元,农村养老保险征缴370.83万元,各项社会保险费征缴率均达到95%以上。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8.3万人、46.7万人、9.95万人、34.8万人和6.7万人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89万人;养老保险基金人均结余超过5500元,位居全省首位。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分别为3.97万人和3.63万人。

就业和再就业局势继续保持稳定。年末,全市在岗职工35.38万人,增长3.0%;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132元,增长9.1%,其中地方25847元,增长11.0%。城镇新增就业39219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1406人,其中"4050"、"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2944人。为5918人发放岗位补贴1315万元,为6647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保险补贴842万元。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65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