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东营市统计局 (2008年3月10日) 2007年, 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实施'一个总战略'、力促'四个突破'、凝聚'四方合力'"的总要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为创建文明富裕和谐幸福的新东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 经济运行健康平稳。全市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思路,着力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呈现出结构逐步改善的良好格局。初步测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658.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6.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0.63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69.24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28.55亿元,增长20.1%。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78.1%和20.5%,其中工业贡献率为76.1%。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7:80.7:15.6 调整为3.7:76.5:19.8。人均GDP 83761元,增长14.9%,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1021美元。 名牌战略和标准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到2007年底,全市共有5个中国名牌, 72个山东名牌。共参与制定山东省地方标准11项,批准发布8项。主要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的达到85%。 非公有经济加快发展。年末,全市私营企业达到12469家,从业人员13.9万人;个体工商户达到44570户,从业人员8.5万人。实现规模以上非公有工业总产值154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7.2%,增长68.7%。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私营经济增长18.9%,所占比重达86.5%。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全年累计发生各类安全事故2116起,死亡224人,分别下降15.4%和3.9%。连续七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四项指标全面下降,连续五年无较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二、农林牧渔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9.44亿元,增长6.0%。其中农业产值51.88亿元,增长1.4%;牧业产值32.62亿元,增长8.8%;渔业产值24.17亿元,增长4.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9.76亿元,增长34.3%。 主要农产品产量基本保持稳定。全年粮食作物面积161.97万亩,减少18.82万亩,下降10.4%。其中夏粮65.75万亩,下降16.4%;秋粮面积96.22万亩,下降5.8%。全年粮食产量71.79万吨,减少4.9万吨,下降6.4%。其中夏粮产量28.4万吨,下降13.2%;秋粮产量43.39万吨,下降1.4%。油料产量0.64万吨,增长13.5%;蔬菜产量213.14万吨,增长0.3%;水果产量10.15万吨,增长5.8%。棉花播种面积170.2万亩,增长9.6%,总产量11.57万吨,由于受长期阴雨天气影响,下降6.3%。 林业生态建设扎实推进。以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生态绿化和冬枣基地提升、种苗花卉产业等林业重点工程为重点,加快推进"三网绿化"。全市人工造林面积2.93万亩,其中,用材林0.36万亩,经济林0.38万亩,防护林2.18万亩。 畜牧、渔业两大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全年肉类总产量23万吨,增长7.2%;禽蛋产量13.26万吨,增长6.3%;奶类产量11.82万吨,增长30.5%。水产品总产量48.16万吨,增长7.0%。其中海水产品产量38.39万吨,增长10.2%;淡水产品产量9.77万吨,下降3.8%。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认定无公害水产品产地17处,增加3处,认证无公害水产品31个,增加11个。 农村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市农村用电量4.3亿千瓦小时,增长0.6%。化肥施用折纯量13.1万吨,增长0.4%。全市有效灌溉面积253.49万亩,增长10.0%。其中:节水灌溉面积41.12万亩,增长8.5%。建成旱涝保收农田面积141.36万亩,增长4.1%。农业机械总动力202.32万千瓦,增长2.9%。小康文明村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小康文明村达到438个。 三、工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247.34亿元,增长16.9%。其中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84.03亿元,增长34.7%;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063.31亿元,增长14.4%,轻工业增加值增速快于重工业20.3个百分点。支柱产业越来越强大。华泰、万达、利华益、西水、信义等企业不断上新项目,拉长产业链条,竞争能力逐步增强。规模以上造纸及纸制品业实现增加值32.55亿元,增长12.7%;石油加工业实现增加值133.23亿元,增长31.3%;橡胶制品业实现增加值45.99亿元,增长40.5%;纺织业实现增加值62.93亿元,增长51.9%;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45.08亿元,增长27.7%。塑料制品、皮鞋、小麦粉、纱、烧碱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呈现较大幅度增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单位产品产量比上年±% 原油 天然气 原油加工量 小麦粉 食用植物油 配混合饲料 纱 布 印染布 精炼铜 皮鞋 机制纸 纸浆 化肥 烧碱 轮胎外胎 塑料制品 发电量万吨 亿立方 米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亿米 亿米 万吨 万双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条 万吨 亿千瓦时2770.08 7.84 1023.82 136.17 26.84 24.44 35.61 3.65 4.56 18.03 284.63 147.55 116.32 3.23 45.60 2250.55 45.30 94.591.0 -2.1 15.6 84.8 6.3 71.7 82.0 14.7 18.4 28.4 168.1 16.4 20.4 12.9 79.5 27.4 186.9 8.5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良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730.6%。总资产贡献率46.29%,资本保值增值率137.64%,资产负债率43.54%,流动资产周转率5.09次,全员劳动生产率767326元/人,产品销售率98.8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97.87亿元,增长36.2%;利税815.40亿元,增长6.5%,其中利润560.35亿元,增长3.5%。工业利税超千万元企业达到325家,增加126家,其中超亿元企业达到47家,增加18家。 建筑业生产与效益平稳增长。全年建筑业企业完成产值172.84亿元,增长14.1%,实现增加值62.10亿元,增长7.7%。全员劳动生产率14.58万元/人,增长14.1%;利润总额10.05亿元,增长11.1%;税金总额2.70亿元,增长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