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2 东营市统计局

交通邮电

1997年,我市交通行业继续深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年公路运输客运量387万人,货运量1415.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8%和5.0%;客运周转量39735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145384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0.6%和5.0%。交通运输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公路通车里程4180.8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51.9公里。

邮电通信事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57亿元,比上年增长47.4%;全市交换机容量达到29.59万门;新安装电话2.54万部;年末实有电话机14.01万部,其中市话11.27万部,农话2.74万部;移动电话发展到2.61万户;无线寻呼5.73万户。

贸易

1997年,全市消费品市场货源充裕,繁荣兴旺,居民消费心理稳定。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2.04亿元,比上年增长18.0%,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6.1%。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全市县以下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2.16 亿元,比上年增长22.0%;县及县以上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9.88亿元,增长16.9%。

从经济类型看,非国有经济发展迅速,国有经济份额减少。1997年,全市国有经济零售额实现9.54亿元,比上年下降8.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8.3%;集体零售总额实现16.85亿元,比上年增长28.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2.4%;其他经济零售总额实现25.65亿元,增长25.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9.3%。公有、非公有经济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例为53.9%和46.1%。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实现28.28亿元,增长9.8%;餐饮业零售额实现6.01亿元,增长32.0%;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实现5.26亿元,增长48.6%。

全市市场体系建设取得较大成果。全市商品交易市场242处,其中消费品市场235 处,生产资料市场7处。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26.18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19.14亿元,比上年增长29.5%,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7.04亿元,比上年下降1.3%。其它各项要素市场发展较快,并逐步完善。

对外贸易继续扩大,利用外资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外贸出口总额达到408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9.8%。实际利用外资310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8.4%。

1997年,市政府继续坚持把控制物价上涨,作为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来抓,全市物价稳定,呈现出“低膨胀”的格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6%,涨幅比上年回落11.8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1.2%,涨幅比上年回落6.3个百分点;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为89.7%,比上年下降了10.3个百分点。

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中,食品类为102.1%,衣着类为100.4%,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为99.5%,医疗保健类为108.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为102.2%,居住类为100.9%,服务项目类为103.1%,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与上年持平。价格上涨幅度在10%以上的消费品主要有油脂类和肉禽及其制品类,低于上年的主要有粮食类、蛋类和其它日用品类。从总体来看,我市物价已趋于稳定。

金融保险

1997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坚持“培植财源,调控适度,优化支出,振兴财经”的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改革,财政收支均完成预算任务。全市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8.84亿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11.7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21%和18.97%。

金融系统充分发挥银行筹资融资主渠道作用,积极组织存款,扩大资金来源,增加信贷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项存贷款稳定增长。全市金融运行总体平稳,货币投放适度。年末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为168.8亿元,较年初增加21.8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107.27亿元,较年初增加8.93亿元,货币净投资28.01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市各类险种承保额达到341.95亿元,比上年增长1.6%;保费收入3.17亿元,比上年增长59.6%;赔款1.36亿元,比上年增长58.6%,赔付率为42.8%。

科技

科技事业取得较大发展。全市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95项,取得科技成果140项,其中31项达到国际先进以上水平,79项达到国内先进以上水平;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5项,评出市科技进步奖43项;申请专利125项,获得授权110项,已实施60项;运用高新技术成果46项,开发新产品113个。东营市被国家科委确定为全国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五个县区全部跨入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区行列。

技术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全市技术贸易机构发展到518家,其中民营科技企业421家。从业人员1.47万人,实现科工贸总收入18亿元,认定登记技术合同750份,合同成交额1.73亿元。

基层科技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市选聘科技副县区长7人,科技副乡镇长64人;各类科技推广服务机构发展到810个,从业人员2534人;培植省高新技术企业18个,产值过亿元的科技型企业10家。群众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科技意识普遍提高,计量、标准、测绘、气象、地震等事业也取得了较大发展。

文教卫生

我市通过实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狠抓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紧紧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培养各类人才,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1997年全市共有普通高校2所,招收本、专科学生2439人,在校生7626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7所,在校生9547人,比上年增加1120人;普通高中27所,招生6501人,在校生18808人,专任教师1700人,学历达标率72.12%;普通初中124所,招生25149人,在校生102496人,专任教师7249人,学历达标率88.33%;小学553所,招生32699人,在校生达161440人,教职工8757人,其中专任教师8008人,学历达标率94.16%;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分别达到99.63%和99.01%。幼儿教育布局趋于合理,全市幼儿园1309所,在园幼儿数49818人,专任教师3235人。特殊教育、成人教育也得到加强,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文化事业蓬勃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各类艺术表演团体5个,公共图书馆3个,文化馆6个。全市出版各类图书44种,报纸13种,杂志18种。全市各文化单位积极开展了文化下乡活动。市吕剧团、艺术团、垦利吕剧团在全市巡回演出150场;全市各专业电影放映队到农村放映电影4000场,观众人数25万人次;市县两级文化部门向农民提供科技图书20万册,向文化大院赠送书籍6000册。

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1997年,市电台播出稿件9020篇,比上年同期增长12%;市电视台播出新闻4325条,比上年同期增长34%。在全国全省各类评比活动中,市电视台创作的“关心残疾人”公益广告获国家政府一等奖,广播电视报社“天地之光”栏获“国家政府一等奖”;市电视台获全国城市台电视新闻一等奖2个,全国电视三等奖1个,获山东省电视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获山东电视台好新闻一等奖1个。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