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2 东营市统计局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市城市建设完成投资21.0亿元,其中中心城道路改造投资3.5亿元,中心城水系及城区河道治理投资0.5亿元。新增自来水供水能力12.2万吨/日、用气人口6万人、供热面积60万平方米、城市道路面积114万平方米、园林绿地面积498公顷、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140吨/日。

城市生态环境继续改善。全市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15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55141.7万元。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以上。建成烟尘控制区7个,面积为109.1平方公里。共有噪声达标区11个,面积为89.6平方公里。6个环境监测站,其中一个市环境监测站,2个区环境监测站,3个县环境监测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为153000公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通过国家环保总局整体验收。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6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1.3%。

科学技术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04家,其中国家级11家。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43项。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26.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3.5%,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科技创业平台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全市孵化设施面积15万平方米,入孵企业超过200家。石油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东营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全市新上科技项目150项,其中争取省级以上项目91项,无偿资金1464万元。全市企业科研机构发展到291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5家,省级技术研究推广中心2家。科技奖励层次不断提升,全市共获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获省级科技奖励20项。认定登记技术合同2010份,技术交易额达到8.63亿元,居全省首位,比上年增长13.1%。申请专利1793项,授权专利630项,分别比上年增长20.8%和6.4%。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市委、市政府“为群众办的十件实事”之一“百姓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进展顺利,发展会员45622户。

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深化。召开了2005’高新技术成果推介会,企业与高校院所签订科技项目合同或协议30项。东营市与241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转化实施科技项目504项,引进高层次人才1235名。与澳大利亚联邦工程院的合作开始启动,市政府聘请了首名海外科技顾问。长安集团、胜动集团与澳方的合作已全面展开。

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和谐持续发展。2005年,全市有高等院校5所,招生27982人(其中成人教育、网络教育本、专科学生15287人),毕业生15119人(其中成人教育、网络教育本、专科毕业生8248人),在校生75847人(其中成人教育、网络教育本、专科学生36619人);高等院校教职工5672人,其中专任教师2603人。15895人参加普通高考,录取11441人,录取率71.98%。4394人参加成人高考,录取2860人,录取率为65.08%。新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2070人,毕业576人;在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44514人。普通中专学校1所,职业学院中专部4处,招生1731人,毕业生916人,在校生5256人。职业中学7所,招生4698人,毕业生3905人,在校生10720人。技工学校1所,招生1113人,在校生3001人。普通高中27所,招生15694人,毕业12951人,在校生46436人,专任教师3007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92.0%。普通初中86所,招生22140人,毕业生28905人,在校生82282人,初中毕业升学率为85.1%,专任教师6717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8.8%。小学229所,招生24062人,毕业生21743人,在校生13322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教职工8065人,其中专任教师7117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9.8%。幼儿园539所,在园幼儿52474人,教职工4533人,专任教师268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1248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招生28人,毕业生22人,在校生299人,教职工91人,其中专任教师69人。

文化产业发展壮大。2005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艺术馆6个,图书馆6个。广场文化欣欣向荣。开展的“放歌黄河口”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共演出35场,观众达到8万多人次。文化下乡成绩显著。累计送戏下乡360余场,观众达到70多万人次。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稳步推进。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98.8%,入户率达到71.4%。全市现有5个广播电台,6个广播发射台,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现有6个电视台(含东营教育台),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有线电视用户40.2万户。东营电视台新开办了《胜利油田新闻》、《民生在线》、《财经视点》、《零五四六》等栏目,节目结构更加合理。2005年东营油地军校春节晚会《大吉大利幸福年》获全省电视文艺“牡丹奖”一等奖,电视专题片《真情》和电视公益广告《诚信明礼源远流长》分别获全省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广播专题栏目《行风热线》、《政协提案追踪》分别被评为全省广播“十佳栏目”。东营日报社先后有100余件好新闻、好版面、好论文、好专栏、好照片、好广告等作品在省级以上获奖。《守着黄河细算节水账》在《人民日报》(华东版)头版头条刊出。外宣精品《东营:河与海孕育的城市》在《山东画报》上刊出;新闻精品《风正潮平“黄三角”——东营市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理论精品《和谐是发展的支点——关于东营市建设和谐社会的思考》在《大众日报》刊出。

卫生事业全面进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农村卫生基础建设和医疗市场整顿取得新的发展,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得到较大加强。2005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15个,实有病床位8010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0488人。政府办卫生机构74处,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专科疾病防治院2个,乡镇卫生院33个。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成就。在全国十运会上,东营运动员共荣获2枚金牌1枚银牌,实现历史性突破。在全省青少年锦标赛上,取得了10金、9银、7铜的好成绩。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发展。5月21日上午,在新世纪广场举行了东营市万人健步行活动暨全民健身月启动仪式。组织了市直第三届家庭趣味运动会,市直机关第六届“金辰杯”三人制篮球比赛和市直机关乒乓球比赛;举办了东营市第三届职工运动会,来自全市44个代表团的200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全市年末总户数589859户,总人口1804964人,其中男性916269人,女性888695人。年内出生18914人,人口出生率10.53‰;死亡9383人,死亡率5.22‰;人口自然增加9531人,自然增长率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