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业务领域不断拓展。全市保险机构9家,全年保费收入13.3亿元,同比增长46.8%。其中,人身险9.5亿元,增长69.3%;财产险3.8亿元,增长10.2%。全年支付赔款、给付保险金2.78亿元。 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修订完善了中心城总体规划,加快了详细规划和专业规划编制步伐。以外环路为重点的城市道路改造工程,基本搭起了城市发展的框架。加快东城建设和西城改造,全面启动东西城对接工程,配套建设了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市政公用设施,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和安居工程,深入开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和卫生城工作,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加大管理力度,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创模”工作扎实推进。全年COD排放量为3.64万吨,比上年减少0.19万吨;工业重复用水率为88.6%,比上年提高0.13个百分点;市区污水处理量1358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3.6%,比上年增加3.43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0.01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7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二氧化硫排放量为6.97万吨,比上年减少0.17万吨;烟尘排放量1.10万吨,比上年增加0.01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0.03吨,与上年持平。全年空气质量良好。 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全市新上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15项,其中国家级24项,省级35项,争取上级无偿资金1435万元;开发新产品32个,其中国家级重点产品7个;申请专利405项,获得授权365项,实施率达到50%以上;鉴定科技成果102项,评出市级科技奖励58项,获省级科技奖励24项;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685份,技术交易额达5.26亿元。 科技投入持续加大。全市科技三项经费投入3418万元,同比增长28.2%,市级科技投入1600万元,占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5%,县区均达到2.5%以上。 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黄河口高新技术创业园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全市孵化面积达28600平方米,在孵企业49家。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56家,其中国家级5家。民营科技企业640家,市经济开发区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值37.58亿元,比上年增长40.34%,占地方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6.79%。 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全市有小学282所,招生21884人,毕业生30087人,在校生10771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毕业生升学率为100%;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9.18%,师生比为15.3∶100。普通初中96所,招生30261人,毕业生23421人,在校生119845人;巩固率100%,初中毕业升入普通高中升学率为52.1%;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5.4%,师生比为17.1∶100。高中23所,招生12207人,比上年增加2526人,毕业生7342人,在校生31428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82.4%,师生比为15.8∶100。幼儿园822所,在园幼儿53305人,专任教师2399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252人。普通中专3所,职业学院中专部一处,在校生5104人。职业中学6所,在校生8029人,比上年增加2164人。普通高等院校4所,招生7057人,在校生17620人。 全年投入资金5600万元,新建校舍100784平方米,全市危旧校舍基本告除。社会力量办学又有长足发展。 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114个,拥有病床7599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550人。部分医疗机构推行了药品招标采购。全市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75.2%。各级卫生单位共组织50余支医疗队到农村义务诊治1.37万人,免费发放药品价值16.1万元。2002年批准设置民办医疗机构5处。建成市级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18处,省级示范预防接种门诊7处,市级卫生乡镇3个,市级卫生村23个。建成全国灭鼠先进城市,顺利通过全国灭蝇、灭蟑先进城市考评。 文化事业繁荣昌盛。全年组织大型广场群众文化活动13场,演职人员6000余人次,观众达10万人次。大力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全年累计送戏下乡419场。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职工艺术节曲艺、小品类比赛展演,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名演职员参加了展演。长篇儿童小说《蟋蟀》获台湾九歌现代儿童文学奖;《大豆的归途》等6部作品分别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吕剧《书记还乡》、《正义的呼唤》、《潮涌黄河口》等剧本创作完成。 新闻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东营日报》连续五年保持了优秀级报纸地位。东营日报社先后有100余件好新闻、好版面、好论文、好专栏、好照片等作品在省级以上获奖。其中,《营造出优良的投资环境》获山东新闻奖一等奖;另有14件分获二、三等奖。全年对外宣传、市外宣传用稿400余篇,其中在大众日报、光明日报及其他涉外报刊用稿200余篇,《为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等10余篇稿件在新华社发了通稿。 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成绩。2002年市电台在中央台播发稿件30多条;市电视台在中央台发稿30多条,在省台发稿1000条。市电台在省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发头条5个,系列报道2组,提要58个;电视台在中央电视台播发头条1个,提要2个,在省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发头条10个,提要45个,联播用稿数居全省第4位,头条、提要数居全省第1位。2002年春节电视文艺晚会《大河春消息》,论文《论主持人的仪态语言》获全省政府奖一等奖。拍摄了电视剧《黄河入海的地方》,录制了广播剧《彩虹飞架黄河口》和歌曲《口碑》、《梦回三峡》。 农村有线电视分配网建设步伐加快。组建了东营广电网络有限公司,为整合全市网络资产、实施网络多功能开发创造了条件。积极扩大有线电视入户率,全市36个乡镇、6个办事处全部开通了有线电视,1343个行政村通有线电视,占全市行政村的75%,实现了年初确定的100%的乡镇和75%的村通有线电视的目标。体育事业取得新进展。稳步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组织大型活动6项。东营市游泳馆建设顺利实施。竞技体育有了新突破,有139名运动员获得省二十届运动会决赛资格,取得5块金牌、3块银牌、2块铜牌。全市销售电脑体育彩票3700多万元,单机平均销量居全省第一。 居民生活 2002年,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支出止降,消费结构分化明显。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429元,比上年末增长17.9%,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跃上“万元级”平台。居民消费总体上逐步回升。全年人均消费支出6351元,比上年微升0.1%,结束了长达21个月之久的降势。其中,人均衣着支出1439元,比上年增长9.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687元;人均医疗保健支出325元,增长31.4%;人均交通通信支出540元,增长34.6%;人均教育支出933元(包括支付给外地就学子女的费用),增长36.9%,教育费用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10.7%提高到14.7%;人均居住支出230元,下降35.8%;人均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373元,下降34.9%;人均旅游支出161元,同比下降16.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