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建设殷实小康,构建和谐淄博”和“两提前、一率先”的奋斗目标,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市党代会精神,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改革全面深化,结构调整绩效显著,经济活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 合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945.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4.38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1256.39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614.25亿元,增长18.5%。三次产业构成比由上年的3.8:65.6:30.6调整为3.8:64.6:31.6。 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1216.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0%,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62.5%,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截至年底,全市个体工商业户发展到86579户,增长14.73%,注册资本金21亿元,增长14.59%;私营企业25235家,增长5.52%,注册资本金443亿元,增长23.21%。 名牌战略取得显著成绩。年内山东凤阳、山东鲁阳、金晶集团、山东兔巴哥集团等一批规模企业的产品相继加入中国名牌和国家免检行列。截至年末,全市共拥有“中国名牌”30个,列全省第二位;拥有“山东名牌”147个;国家免检企业80家,免检产品84个,列全省第一位。 招商引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年实际到位外来投资168.4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工业类项目引进外来投资129.4亿元,占全部外来投资的76.8%;服务业类项目引进外来投资37.7亿元,占全部外来投资的22.4%。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形势稳定良好。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37.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6%。全年粮食生产再次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粮食产量连续五年实现增长,总产量达到149.96万吨,比上年增加6.17万吨,增长4.3%。其中:夏粮总产66.64万吨,比上年增加2.11万吨,增长3.3%;秋粮总产83.32万吨,比上年增加4.32万吨,增长5.5%。经济作物中,棉花产量2.01万吨,比上年增加0.18万吨,增长9.5%;油料产量1.54万吨,比上年增加0.16万吨,增长11.9%;蔬菜产量198.15万吨,比上年增加5.86万吨,增长3.0%。 林牧渔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畜牧业总产值36.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7%。肉类总产量16.35万吨,增长8.1%。禽蛋产量10.45万吨,增长6.8%。奶类产量10.57万吨,增长15.1%。水产养殖面积达6882公顷,完成渔业总产值2.15亿元,增长3.7%。林业总产值6.37亿元,增长15.4%。人工造林面积0.6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32万公顷。 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11.5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2%,全年农用化肥使用量38.84万吨,增长2.5%。农村用电量54.58亿千瓦时,增长8.7%。地膜覆盖面积达2.78万公顷,比上年下降2.5%。 三、工 业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752家,比上年增加251家,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438.83亿元,比上年增长30.37%(现价);实现工业增加值1164.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0.42%。产销衔接基本平衡,产销率达98.26%,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除布、化纤等个别产品受市场影响产量下降外,化肥、氧化铝、水泥、原煤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保持增长。 全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2007年 比上年±% 原煤 1562.57万吨 7.14 发电量 219.69亿千瓦时 6.87 化学纤维 17.68万吨 -27.74 纱 18.77万吨 10.64 布 79397.19万米 -16.72 白酒 25086.80千升 -34.6 合成氨 13.17万吨 6.74 化肥 39.69万吨 35.51 农药 2.63万吨 -17.55 硫酸 115.9万吨 24.99 乙烯 84.68万吨 0.95 化学原料药 3.70万吨 -3.28 水泥 2294.34万吨 8.41 日用陶瓷 85776.78万件 2.85 钢材 98.42万吨 -1.00 氧化铝 179.04万吨 29.18 原油加工量 1226.44万吨 1.15 汽车 30966辆 8.26 平板玻璃 1612.39万重量箱 0.71 工业效益显著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35.18亿元,比上年增长29.35%;利税460.11亿元,增长37.49%,其中利润272.24亿元,增长43.54%。地方工业效益增长较快,其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增长36.38%、41.01%和43.97%,三项指标增幅分别高出全市平均水平7.03、3.52和0.43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46.83亿元,增长25.5%。三次产业投资均保持增长。其中,二产投资增长31.1%;三产投资增长16.1%。在积极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着力优化投向,提高投资质量。目前,全市投资已逐步向农林牧渔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住宿餐饮业、环境管理业、科教文卫、居民服务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集聚。全年农林牧渔业投资增长92.5%,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65.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5.1%,环境管理业投资增长80.8%。 房地产投资增幅回落。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05.33亿元,增长8.8%,增幅同比回落16.71个百分点。住宅投资82.21亿元,增长15.8%;竣工住宅面积315.52万平方米,增长65.3%;实现商品房销售额98.98亿元,增长35.8%。 建筑业持续稳定发展。全年有资质的建筑企业完成产值295.1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五、公路运输和邮电 交通运输能力提高。全年公路货运量达13220万吨,比上年增长125.44%,货运周转量881123万吨公里,增长135.88%;公路客运量24496万人,旅客周转量563091万人公里,分别增长6.98%和30.6%。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9959.8公里,其中国道276.4公里,省道886公里。全市公路密度达167.7公里/百平方公里。 机动车量增加。年末全市机动车拥有量达91.12万辆,比上年增加5.28万辆;其中私人拥有汽车83.66万辆,比上年增加5.05万辆。 邮电通信业蓬勃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总量达3.46亿元,比上年增长3.3%。年内在全省率先建成NGN(下一代网络)软交换中心,完成了对宽带网的新扩容。互联网带宽得到进一步扩展,总体实现了村村通光缆、村村通宽带。同时进一步调整、优化和扩展了固定电话及光缆的传输网络,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提高,通信保障可靠度显著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