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2 淄博市统计局

2006年是我市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良好开局,经济社会取得新发展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绿色城市”和“两提前、一率先”的奋斗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淄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改革全面深化,结构调整绩效显著,经济活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下,2006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的增幅逐季回落,但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保持了较高的水平。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645.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5.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2.7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079.06亿元,增长15.8%;第三产业增加值503.38亿元,增长17.5 %。三次产业构成比由上年的4.19:66.80: 29.01调整为3.81:65.59:30.60。

企业景气指数再攀新高。2006年全市企业景气指数平均为153.93,比上年提高8.2点,再创新高。国民经济八大行业中,工业、建筑业、批零贸易、房地产等主要行业企业景气状况都明显好于上年。其中,工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57.47,比上年提高8.46点;批零贸易业景气指数为165.24,比上年提高26.46点;房地产业景气指数为153.01,比上年提高4.3点。企业家信心进一步增强,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平均为148.87,比上年提高6.4点。

企业改制进展顺利,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全市积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全面完成,华光股份资产重组取得成功,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和对外合作又有新的进展。继续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2006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971.64亿元,比上年增长17.3%,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9.1%,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截至年底,全市个体工商业户发展到75464户,增长1.72%,注册资本金18亿元,增长5.88%;私营企业23916户,增长11.65%,注册资本金359亿元,增长23.79%。

名牌战略取得显著成绩。2006年全市有11个产品获“中国名牌”,新增数量位居全省首位。中国名牌产品总量累计达到22个,跃居全省第二位;有136个产品获“山东名牌产品”称号;29个产品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淄博制造”品牌效应初显,名牌发展战略已成为拉动淄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招商引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市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全年实际到位外来投资153.7亿元,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

当前,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作为老工业城市,创新发展模式、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非常艰巨;结构调整任重道远,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压力很大;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仍有较大难度;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面临不少新的挑战和压力。

二、农业

农业生产形势稳定良好。2006年,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持农业生产的重要指示,继续积极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农业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16.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全年粮食生产再次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连续四年实现丰产丰收,总产量达到143.51万吨,比上年增长9.1%。其中:夏粮总产64.53万吨,比上年增加5.25万吨,增长8.9%;秋粮总产78.99万吨,比上年增加6.69万吨,增长9.3%。经济作物中,棉花产量1.84万吨,油料产量1.38万吨,蔬菜产量192.37万吨。

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市积极调整畜牧业结构,重点抓好规模基地建设和特色养殖。全年畜牧业总产值完成29.45亿元,肉类总产量15.12万吨,禽蛋产量9.79万吨,奶类产量9.18万吨。水产养殖业稳定发展。全年水产养殖面积6882公顷,渔业总产值完成1.98亿元。林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年完成林业产值5.26亿元,人工造林面积0.35万公顷,成林抚育面积6.12万公顷。

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08.0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7%,全年农用化肥使用量37.89万吨,农村用电量50.22亿千瓦时,地膜覆盖面积2.85万公顷。

三、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主要产品产量较快增长。2006年,全市工业生产在改革调整优化升级中实现新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上年新增367家,达到2501家,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558亿元,增长28.47%;实现工业增加值1009.57亿元,增长24.83%。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完成增加值310.23亿元,增长12.22%;集体经济完成73.74亿元,增长18.33%;股份制企业完成443.94亿元,增长32.4%;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17.93亿元,增长23.3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116.76亿元,增长28.03%;其他经济完成78.51亿元,增长46.56%。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完成180.69亿元,增长16.59%;重工业增加值完成828.88亿元,增长26.87%。产销衔接基本平衡。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8.31%,同比提高0.18个百分点。除布、化纤等个别产品受市场影响产量下降外,化肥、化学原料药、钢材、生铁、水泥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其中,生铁产量增长22.98%,氧化铝产量增长11.02%,纱产量增长11.75%,中成药产量增长7.87%,汽车产量增长9.67%,发电量增长4.53%。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441.38亿元,比上年增长28.85%;利税340.61亿元,增长24.74%,其中利润193.20亿元,增长25.12%。地方工业效益增长较快。全年规模以上地方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517亿元,增长35.23%;利税258.52亿元,增长35.20%,其中利润总额154.35亿元,增长35.69%。规模以上地方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增幅分别高出全市平均水平6.38、10.46和10.57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投资市场稳定发展,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清理工作,投资增幅回落并趋于稳定。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5.1亿元,投资增速由一季度增长60%逐步回落到前三季度的10.1%,到年末,全市规模以上投资增幅为18.1%,比上年回落19.7个百分点,投资保持了适度较快增长。在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引导下,全市房地产投资增幅明显回落。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共完成96.82亿元,增幅由一季度的144.2%回落至全年的29%,实现了较为合理稳定的增长。全市二、三产业投资均保持合理增长。其中,二产投资367.8亿元,增长9.7%;三产投资243.73亿元,增长34.5%,三产投资比重达39.62%,比上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项目投资力度加大。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达57.5亿元,占规模以上投资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企业节能降耗和环保投资力度不断加大。2006年,山东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氧化铝节能改造项目完成投资1.84亿元,齐鲁石化公司等10家企业污水处理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