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2 淄博市统计局

住宅建设投入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全年房地产企业住宅投资达71.02亿元, 增长39.0%;竣工住宅面积190.88万平方米,增长18.5%;商品房销售额72.86亿元,增长83.7%。

建筑业持续稳定发展。2006年全市有资质的建筑企业完成产值260.9亿元,比上年增长20.4%。

五、公路运输和邮电

交通运输能力提高,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公路货运量达5864万吨,比上年增长9.51%,货运周转量37354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8.11%;公路客运量19567万人,旅客周转量425105万人公里,分别增长6.57%和11.3%。公路营运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9695.7公里,其中国道218.3公里,省道852.2公里。全市公路密度达166.3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位。

民用汽车拥有量增加。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85.84万辆,比上年增加5.36万辆;其中私人拥有汽车78.61万辆,比上年增加5.91万辆。

邮电通信业蓬勃发展。2006年,全市邮政业务总量达3.35亿元,比上年增长16.3%。邮政业务市场稳步拓展。年内新建邮政网点5处,自有网点151处;年内全市建成规范“三农服务站”740处,上报“万村千乡”工程农资店100处。数据通信业蓬勃发展,通信能力不断提高。年内完成了宽带城域网骨干改造、无线市话扩容和室内覆盖工程、SDH传输网络扩容和农话环扩容、ADSL扩容、首期NGN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继续进行了宽带接入层和小灵通网络优化工程。政务信息化进展顺利,年内完成了市、区县两级电子政务网建设;企业信息化、农村信息化全面铺开;社区信息化、家庭信息化和“平安淄博”电子眼工程稳步推进。

六、内外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9.8亿元,增长16%,增幅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消费市场的主要特点:一是城市消费品市场发展快于农村。全年城市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400.2亿元,增长16.4%,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81.8%;县及县以下农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99.7亿元,增长14.4%,低于城市消费品市场增幅2个百分点;二是各行业零售额均保持增长, 住宿和餐饮业业绩喜人。2006年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6.9亿元,增长17.3%,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6.3%;三是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所占比重稳步攀升。全年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增长13.8%,占全市零售总额的比重达69.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四是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表现突出。2006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零售额153.2亿元,增长27.3%。与消费升级密切相关的汽车、建筑及装潢材料、体育娱乐等类商品分别增长43.7%、67.3%和62.9%。

对外经贸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37.6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9%。其中出口总值25.09亿美元,增长24.4%。从出口企业的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出口下降,三资企业出口增长26.4%,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53%。非国有企业出口的高速增长成为拉动全市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一般贸易出口高速增长,大大高于加工贸易出口增幅。全年一般贸易出口额158401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63.1%,增速达36.2%,增速高于加工贸易出口28.3个百分点。从市场构成看,2006年我市六大出口市场为美国、欧盟、东南亚、韩国、日本和中近东,其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1.8%。从行业出口情况看,各重点行业出口均实现增长,其中纺织品出口增长14.5%、服装出口增长36.9%、机电产品出口增长36.5%、石油化工产品出口增长38.6%、建材行业出口增长15.7%。

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双向推进。2006年,全市共审批外资项目113个,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3.7亿美元,增长22.3%。全年新批准境外投资项目10个,协议投资1.22亿美元。全年完成对外工程及劳务合作营业额4366万美元,增长61.7%。

旅游业蓬勃发展。2006年我市旅游工作围绕“1275”的总体发展目标,以抓项目建设、市场开拓、标准化管理等为重点,旅游人数和项目建设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全年旅游人数首次突破千万人大关,共接待国内游客1096.75万人,比上年增长18.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6.43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全年50多个在建旅游项目及配套服务设施共完成投资5亿元,桓公台生态园、世纪名都生态园、翠林园等一批高档次服务设施建成使用,香港冠都集团五星级酒店、齐鲁休闲文化广场、欢乐世界主题公园、五星级万豪大酒店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旅游类项目正规划建设。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的增强,使全市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和档次大大提升。年末全市共有星级宾馆33 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5家;旅行社106家;拥有A级旅游景区20处,其中4A级3处、3A级11处、2A级6处。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全市共完成国、地税收入170.68亿元,其中国税完成119.12亿元,增长18.7%;地税突破50亿元,达51.56亿元,增长26.87%。境内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达200.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80亿元,达80.7亿元,增长25.84%。全市两税收入占GDP 的比重为10.37%,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4.9%,分别比上年增长0.53个和0.43个百分点。

金融存贷款稳定增长,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金融机构认真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改善金融服务,合理运筹信贷资金,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228.77亿元,比年初增加134.81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725.30亿元,比年初增加93.44亿元;企业存款余额260.27亿元,比年初增加12.1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849.60亿元,比年初增加112.56亿元。其中,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和农业信贷支持进一步加大,2006年全市金融机构投放的用于工业企业流动资金的人民币短期贷款较年初增加20.86亿元,农业贷款增加25.57亿元,两项贷款增加额占全部短期贷款新增额的61.7%。农业贷款和短期工业贷款的增加,对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缓解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状况发挥了积极作用。

保险行业健康有序发展。2006年,全市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5.5亿元,增长6.88%;支付赔款和保险金10.64亿元,增长46.82%。其中,全市财产险业务共实现保费收入8.05亿元,占全部保费收入的31.57%,增长10.36%;全市人身险实现保费收入17.45亿元,占全部保费收入的68.43%,增长5.35%。

八、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

城市功能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06年,全市继续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和“环境立市”战略,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环境明显改善。全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5万吨/日,新增燃气使用人口2万人,新建、扩建城市道路面积232万平方米,完成了新城区6条道路和10座桥梁的建设。全年共安排城建资金1.21亿元用于对中心城区排水管网实行雨污分流改造,新建改造雨污管网26530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建设项目进展顺利,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投入使用后可日处理生活垃圾1000吨,服务于张店、周村、桓台和高新区。新建和改建了一批城市污水处理项目。桓台污水处理厂新建工程、周村污水处理厂改造工程均完工投产;高新区和沂源污水处理项目工程正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市共开工建设重点绿化工程30项,新建园林绿地460公顷,新增城市公共绿地面积165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9.5%,绿地率达到33.5%,人均公园绿地达到6.7平方米。小城镇建设不断完善,村镇建设投资实现较快增长。2006年全市村镇建设完成投资51.5亿元,中心镇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个中心镇完成投资35亿元,占全部乡镇总投资的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