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2 淄博市统计局

工业整体效益水平继续提高。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747.44亿元,比上年增长45.57%;利税285.68亿元,增长43.37%,利润162.75亿元,增长54.63%。中央省属工业效益增长较快,2005年中央省属企业实现利税81.75亿元,增长41.06%;实现利润40.49亿元,比上年增长83.3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8.76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地方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936.04亿元,增长45.58%;利税203.93亿元,增长44.32%,利润总额122.25亿元,增长46.99%。

五、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2005年全市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认真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清理工作,在保持投资适度规模和增幅的基础上,投资与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市场取向渐趋一致。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49.48亿元,比上年增长37.8%,房地产开发投资75.05亿元,增长31.3%,增幅比上年回落25.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投资均保持较快增长。其中二产投资432.04亿元,增长44.7%,三产投资211.87亿元,增长25.7%,三产投资比重达32.62%,比上年提高了0.04个百分点。

住宅建设投入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全年房地产企业住宅投资达51.10亿元,增长35.1%;竣工住宅面积161.09万平方米,增长3.4%;商品房销售额39.66亿元,增长23.1%,其中销售给个人的住宅销售额为35.82亿元,增长32%。

建筑业持续稳定发展。2005年全市有资质的建筑企业完成产值216.71亿元,比上年增长19.72%。

六、公路运输和邮电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公路货运量达5355万吨,比上年增长1.3%,货运周转量316256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6%;公路客运量18361万人,旅客周转量381945万人公里,分别增长10.7%和6.7%。公路营运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921.5公里,比上年增加192.5公里,全市公路密度达66公里/百平方公里。

邮电通信业蓬勃发展。2005年全市邮政业务总量达2.88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年内新建邮政网点5处,自有网点146处。积极拓展服务外延,支持农业发展。截至年末,全市村级邮政配送服务点已达到3000个,占行政村的94%,配送站点的规范率达到100%。数据通信业蓬勃发展,数据通信能力不断提高。积极开发推广固定电话、小灵通、网上应用增值业务和一号通、亲情直通车等新业务,着力构建“中小企业网”、“电子政务网”等信息化平台,推动我市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现代物流和企业、社区信息化建设逐步走向深入,网上应用内容日渐丰富,各类通信增值业务发展迅速。

七、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30.94亿元,比上年增长15.9%。消费市场的主要特点:一是城乡市场同步发展。全年农村市场零售额增长16%,城市市场零售额增长15.9%;二是各行业零售额都保持增长,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增速保持领先地位。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23.7%、餐饮业增长14.7%、其他行业增长21.9%;三是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增长较快。全年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增长19.08%,高出全市零售额增幅3.18个百分点,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占全市零售总额的比重达67.87%,比上年提高12.85个百分点。

市场建设取得新进展。年内全市重点流通项目完成投资37.8亿元,有5处市场跨入全省30强市场行列。全市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520处,其中成交额过10亿元的11处、过60亿元的4处。陶瓷科技城、义乌小商品城、金宝岛大厦、易初莲花等重点流通建设项目进展顺利,为把我市建成鲁中物流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旅游事业蓬勃发展。2005年我市旅游工作以抓项目建设、市场开拓、旅游标准化管理等为重点,实现了突破性发展。全年共投资1.05亿元,完成旅游项目建设67个。积极推进“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促销机制,多策并进,大力开拓市场。国际陶瓷博览会、齐文化旅游节和聊斋文化旅游节已成为淄博节庆活动的重要品牌。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928.57万人,比上年增长20.3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3.60亿元,比上年增长33.85%。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显著增强,全市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和档次大大提升。年末全市共有星级宾馆32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3家;旅行社100家,全市已开发建成重点旅游景区35处,其中4A级2处、3A级6处、2A级5处。

八、财政、金融

财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市共完成各项税收140.88亿元,同比增长27.14%,其中国税完成100.36亿元,增长26.67%,地税完成40.52亿元,增长28.33%。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4.13亿元,增长28.16%;地方财政支出80.57亿元,增长28.8%。

金融存贷款稳定增长,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金融机构认真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改善金融服务,适时调度、合理运筹信贷资金,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与金融的和谐发展和良性互动。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104.94亿元,比年初增加149.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631.86亿元,比年初增加88.65亿元;企业存款余额262.04亿元,比年初增加8.4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737.04亿元,比年初增加86.2亿元。其中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和对“三农”经济的信贷支持进一步加大,2005年全市金融机构投放的用于企业流动资金的人民币短期贷款较年初增加17.45亿元,农业贷款增加20.27亿元,占全部贷款新增额的23.51%。农业贷款和短期工业贷款的增加,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缓解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状况,发挥了积极作用。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2005年,全市继续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和“环境立市”战略,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环境明显改善。全市城市道路面积343.38万平方米,供水能力5万吨/日,供热能力200万吨/小时,新建、改建垃圾中转站32座,改造小街巷166条,新建公厕57座,改建32座;新增园林绿地647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2%,绿地率达到33.1%,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8平方米,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验收组的验收。小城镇建设不断完善。年末全市76家建制镇总体规划率达100%,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了40%;以20个中心镇为重点,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资源得到保护;11家中心镇成立了村镇建设综合开发公司,村镇建设质量不断提高。

2005年是我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和实施碧水蓝天行动计划的启动年,是淄博“绿色十五”计划的收尾年,也是省市长环保目标责任书(2003—2005)的验收年。全市环境保护工作紧紧围绕实现“碧水、蓝天”的工作目标,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取得良好成效。全年共对107家企业实施了废水治理再提高工程,对张店东部化工区的水污染实施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限期整治;对66家燃煤炉窑实施了清洁燃烧技术或天然气替代改造,拆除或关停落后燃煤炉窑156条,张店城区近郊水泥企业搬迁改造圆满完成;年内拒批化工等重污染项目13个,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生态市的建设全力推进。进一步搞好鲁山和原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博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淄川省级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使受保护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20.3%,基本完成了生态省建设目标责任书生态建设与保护的阶段性任务;按照“点、线、面”推进的思路,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对27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空气质量实现了新的突破,全年空气环境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07天,主要空气质量指标年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为10年来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