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喜结硕果,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2005年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山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为契机,全市科技工作又上新台阶。2005年山东省科技厅批准新增3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我市就占了18家,名列全省之首;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工业陶瓷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我市,实现了全省工业类零的突破;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延伸了原料药、中药、医药制剂等生物医药制造产业链;连续五次被科技部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城市”。作为综合性的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年内成功举办了2005中国(淄博)新材料技术论坛暨国际科技成果招商洽谈会系列活动,成为淄博吸引国内外科研专家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和外商投资的重要桥梁。全年共申请国内专利1865件,累计专利申请总量达到11310件,授权总量6480件,在全省名列前茅。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达136项,其中23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 各级各类教育和谐发展,教育整体水平稳步提升。2005年全市高等院校达到12所,在校生9.28万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稳步推进,高中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9%,小学毕业生升初中率达10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6%。继续推进公办职业学校运行机制的创新,支持淄博工业学校、淄川二职专等学校的异地办学,扩大了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开展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24万人,转移1.07万人。教育教学质量创历史新高,2005年我市升入本科院校人数达10788人,首次突破万人大关,北大、清华录取百分比和人口万人比均居全省第一。 广播电视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顺利完成体制改革,突出宣传报导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创建文明城市、建市五十周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建设平安淄博等重大活动。广播电视事业及相关产业稳步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了5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广播电视的数字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年共发展数字电视用户5.5万余户,投资3000多万元搭建了数字电视平台,向全市传送模拟电视节目37套,数字电视节目119套,数字广播节目45套,数字信息广播10套。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艺术创作势头良好。投资2000万元建成的淄博影城是山东省第一家按五星级标准设计建造的大型影城。《草原之子》、《沙家浜》、《颜文姜》等优秀剧目的巡回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新闻编辑出版工作日趋规范。全年以开展“管理发展年”活动为载体、以“扫黄打非”为重点,进一步净化了出版物市场。年内集中进行的“扫黄打非”行动,共查缴各类非法出版物314630余册(盘);取缔、关闭印刷企业12家,书店摊点121家;对15家非法经营业户依法进行了处理。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2005年全市农村卫生事业呈现勃勃生机,农民健康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完成了3处乡镇卫生院改造和400处村卫生室的改建任务,加强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网络覆盖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已扩大到“四区一县13个镇”的151.95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口134.19万人,参合率达88.33%。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2005年,全市共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7家,覆盖全市城区93个居委会,服务城市居民15万户。爱婴市、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创建成果得以巩固发展。进一步完善孕产妇死亡、儿童死亡和出生缺陷监测报告制度,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加强无偿献血工作,积极开展以“血液安全”为主题的采供血和临床用血管理、规范和督导活动,加快无偿献血向农村转移步伐。 竞技体育成绩显著,群众体育不断走向深入。在第十届全运会上,我市运动员取得了4金、3银、4铜的优异成绩;在今年的21届省运会预赛中,获得了19枚新上项目的金牌。围绕全民健身活动,以实施《淄博市全民体育健身条例》为重点,先后举办了全民健身节、开展了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推广健身气功、深入实施农村体育“五个一工程”等一系列活动,既活跃了市民文体生活,也进一步巩固了我市的全民健身阵地,有效地占领了业余文化阵地。 十一、物价与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2005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32元,比上年增长20.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257元,增长17.8%;农民人均纯收入5107元,比上年增加675元,增长15.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87元,增长13.6%。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有所增加。 年末全市在岗职工人数为54.74万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95.13亿元,比上年增长31.45%;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7057元,比上年增长17.61%。 市场物价走势平稳。2005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1%,上涨0.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居住类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上涨3.1、3.5和1.8个百分点。 十二、劳动保障与人口 劳动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2005年全市共救助困难企业10户,为7052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1101.1万元,为全市5.1万人发放失业保险金1.03亿元;通过抓再就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全年为1016名下岗失业人员办理贷款2135.5万元,带动5978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公益性岗位共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785人,全年实现新增就业11.8万人,其中失业再就业7万人。截至年底,城镇登记失业人数9848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全面推开社会保险费“一票征缴”工作,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年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4.3万人、41.5万人、64.3万人和42.3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净增4.45万人、0.4万人、12.0万人和5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取得新进展,累计收取保费1813万元,参保人数达33.5万人,有2.1万人领取了养老金848万元。城乡低保和社会福利工作得到加强。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救助6.5万人。其中,城市3.7万人,农村2.8万人。被市政府列为为群众所办实事之一的乡镇敬老院改造和夕阳扶老项目顺利实施,50处乡镇敬老院达到了验收标准。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年人口出生率为9.82‰,死亡率为5.9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6‰。年末全市总户数为136.31万户,总人口为416.77万人,比上年增加1.78万人,增长0.43%;市辖区人口达275.65万人,增加1.04万人。 注:1.本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和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为现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金融部分数据统计范围仅为人民币口径,不包括外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