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2 青岛市统计局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平均每天供水量91万吨,增长8%。城市全年实际用水量2.9亿吨,增长8.8%,其中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分别为1.23亿吨和1.67亿吨。

城市使用液化气、煤制气、天然气的总户数达到105.2万户,增长13.9%。全年供应液化气总量7.95万吨,增长35.8%,供应煤制气总量16573万立方米,增长6.9%。供应天然气总量7455.6万立方米,增长175%。城市气化率达到100%。

全社会用电量193.8亿千瓦时,增长15.4%。其中,工业用电127.8亿千瓦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33.8亿千瓦时,分别增长13.5%和42.9%。

全年新增供热面积683.2万平方米,累计供热面积达到2804万平方米,增长32.2%。

年末市区公共汽、电车线路187条,较上年持平。共有营运的公交汽、电车3911辆,增长1.6%。年末全市共有出租汽车8121辆,增长0.3%。

年末城市道路总长度1978.63公里,增长12.7%。扩建、翻建道路224条。城市下水道总长度2160.3公里,增长7.9%。

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全年市区空气质量功能区达标率100%;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1天,占90.7%,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3.4分贝,市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8.3分贝。市区共植树199.3万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8%,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市区园林绿地面积达11140.2公顷,增长10.9%;新增公共绿地292.6公顷,人均占有公共绿地11.8平方米,增长7.2%。市区现有公园、动物园47个。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速加快。年末全市总人口为740.9万人(户籍人口),增长1.3%。其中,市区265.43万人,增长2.7%;五市(县级)475.47万人,增长0.6%。全年新出生人口75530人,出生率为10.26‰;死亡人口48109人,死亡率为6.54‰;全年净增人口9782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72‰。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市委、市政府采取各项措施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20元,增长16.5%;人均消费性支出9883元,增长9.8%;城市恩格尔系数37.6%,下降0.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5806元,增长14.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737元,增长11.4%;农村恩格尔系数37.5%,下降1.2个百分点。社会职工平均工资15616元,增长16.1%,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015元,增长15.0%。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年末城市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22.96平方米,增加1.75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9.54平方米,增加1.55平方米。

就业局势稳定,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224.3万人,增长8.3%。全年通过各种渠道共安排失业人员实现就业15.4万人,组织4.5万人次失业人员参加就业培训,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8万人。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6%,下降0.14个百分点。2005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31.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05.1万人,全年累计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为8.9万人,下降8.5%。

社会福利事业成效显著。2005年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14371张,收养8092人。

注: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经济类型分组的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根据经济普查数据并按照新的核算方法计算,全市2004年GDP总量调整为2270.1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163.49亿元,第二产业为1149.94亿元,第三产业为956.73亿元。

4、部分工业产品产量系集团口径。

5、规模以上投资统计范围包括城镇、农村5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

6、市话交换机总容量包括小灵通容量。

7、社会职工平均工资:各单位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工资额。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私营经济单位等。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各单位在岗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工资额。

8、城乡居民住房面积分别根据城乡住户抽样调查取得,由于方法改变,城市居民住房面积数据与以往口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