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面对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绿色城市”的总体目标,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观念更新、机制转换和结构调整,经济运行呈现出“总量扩张、速度加快、质量提高、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各项改革全面深化,结构调整绩效显著,城市形象得到新的提升,人民生活继续改善,为顺利完成“十五”计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山东中部率先崛起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测算,200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30.96亿元(现价),比上年净增227.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增速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为十年来的最高水平。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4.06亿元,增长7.9%,第二产业增加值796.90亿元,增长20.9%,第三产业增加值380亿元,增长11.6%。三次产业构成比由上年的4.9:61:34.1调整为4.4:64.7:30.9。 企业宏观景气状况明显好于上年,企业景气指数与企业家信心指数均创历史新高。企业景气指数达到144.39,比上年提高8.11点。八大行业景气指数均在景气区间高位平稳运行。其中,信息业景气指数最高,为160.15;其次是批零贸易、房地产业和工业,分别为149.02、148.28和147.60。企业家信心进一步增强,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平均为145.64,比上年提高7.9点,充分表明微观主体对宏观经济和自身发展的信心增强。 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老工业城市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还没有完全解决;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制约日益突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还不平衡;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环境保护压力较大;就业形势依然比较严峻。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和解决。 二、“三个亮点” 全市对外经贸、高新技术产业、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三个亮点”更加突出。 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一年来,全市上下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资金供应紧张、土地供求矛盾尖锐的新形势下,积极有效地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调整思路,创新方式,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04年全市共引进各类外来投资项目961个,实际到位外来投资131.4亿元,增长31.4%。 对外经贸快速发展。全年共审批利用外资项目210个,比上年增加41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达85405万美元,实际外资到位45068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5.18%和61.83%;全年完成对外工程及劳务合作营业额2960万美元,外派人数210人,新批准成立3家境外企业。 全年海关进出口总值达到26.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出口总值实现14.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7%。从出口企业的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出口增长12.2%,三资企业出口和其他类型企业出口分别增长48.8%和76.2%,三资企业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已达57%。非国有企业出口的高速增长成为拉动全市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加工贸易出口高速增长,大大高于一般贸易出口增幅。全年加工贸易出口额68884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47.49%,增速达53.2%,领先于一般贸易出口17.1个百分点。从出口市场构成看,2004年我市六大出口市场为美国、欧盟、韩国、东南亚、日本和香港,其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3.7%。从行业出口情况看,传统行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纺织、轻工、化工三类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额的57.6%。 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200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474.06亿元,比上年增长24.3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4.97%,比上年提高0.93个百分点,其中地方工业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21.50亿元,增长30.89%,占地方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3.63%,比上年提高2.68个百分点。高科技园区发展迅猛,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4年技工贸总收入、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增长40%以上;齐鲁化学工业区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截至2004年底,进区项目已达52个,完成投资25亿元,已拥有3个国家级、9个省级技术开发中心。 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全市继续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完善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放宽领域,降低准入门槛,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2004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民营)完成增加值691.86亿元,比上年增长23.6%,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6.2%,比上年提高2.36个百分点。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截至年底,全市个体工商业户发展到65416户,从业人员达到12.13万人;私营企业18953户,从业人员19.28万人,注册资金213.35亿元。其中有322户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超过1000万元,有8户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超过亿元,全市出口创汇私营企业达212户,实现创汇折合人民币12.01亿元。 三、农业 2004年,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多年未有的好形势,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现价)101.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9%。 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6.38万吨,比上年增长5.1%。其中:夏粮总产49.83万吨,比上年增加1.9万吨,增长4.0%;秋粮总产66.55万吨,比上年增加3.77万吨,增长6.0%。经济作物中,棉花总产达2.82万吨,增长49.9%;油料产量1.38万吨,下降22.1%;蔬菜产量333.66万吨,下降5.5%,水果产量52.76万吨,增长16.7%。 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市积极调整畜牧业结构,重点抓好规模基地建设和特色养殖。年末猪、羊、家禽存栏量均比年初有较大增长,全年肉类总产15.53万吨,比上年增长9.2%;禽蛋产量16.23万吨,下降7.3%;奶类产量10.44万吨,增长27.5%。水产品养殖业稳定发展。全年水产养殖面积6812公顷,与上年持平。 林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年完成林业产值5.68亿元,比上年增长29.2%。造林补植面积4823公顷,增长19.5%,森林覆盖率达27.4%。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00.5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5%;农用拖拉机2.55万台,增长2.8%;排灌机械动力79.73万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2.80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78.2%,其中节水灌溉面积7.83万公顷,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