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科学调控下,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绿色城市”的总体目标,积极推进观念更新、机制转换和结构调整。面对“非典”灾害的冲击和影响,扎扎实实“两手抓”,努力夺取“双胜利”,取得了明显成效。国民经济已步入了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扩张上升期,总体运行呈现出“速度加快、质量提高、结构优化、后劲十足”的良好发展态势,各项改革全面深化,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继续改善,为顺利实施“十五”计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在鲁中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受宏观环境趋好和经济增长内在规律的双重作用,全年经济呈现高开高走的发展态势,发展势头强劲。初步测算,全年GDP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03.38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创近十年来新高。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9.30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611.92亿元,增长19.7%,第三产业增加值342.16亿元,增长13.2%。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6.2:58.1:35.7调整为4.91:60.99:34.1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319元,增长16.3%。境内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达101亿元,增长21.7%;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0.25亿元,比上年增长25.08%。 企业宏观景气状况明显好于上年,企业景气指数与企业家信心指数双双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全年企业景气指数平均为136.28,比上年提高6.85点;年末八大行业景气指数均在景气区间运行,其中,工业企业景气指数年均为140.53,房地产业景气指数年均为151.07,信息通讯业景气指数年均为161.03,三行业景气指数均保持了高位运行;企业家信心进一步增强,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平均为137.74,比上年提高14.75点,充分表明微观主体对宏观经济和自身发展的信心增强。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增强。在企业改制面接近100%的情况下,企业二次改制向纵深推进,年内兰雁股份等7家企业国有、集体股份已全部退出。 招商引资活动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市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全年引进外来投资项目1111项,实际到位外来投资117.3亿元。 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仍比较突出;地区整体竞争力不强;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不高,招商引资和外贸出口的规模较小、层次偏低;投资结构中个别行业还存在着初级化、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和解决。 二、“三个亮点”和“四大重点” 全市对外经贸、高新技术产业、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三个亮点”更加醒目。 对外经贸快速发展,国际经济合作空间进一步拓展。全年共审批利用外资项目169个,比上年增加67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达61607万美元,实际外资到位35058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4倍和72.48%;全年完成对外工程及劳务合作营业额2780万美元,外派人数380人,新批准成立4家境外企业。 全年海关进出口总值达到1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出口总值突破10亿美元,达10.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6%。从出口企业的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出口增长22.6%,三资企业出口和其他类型企业出口分别增长35.5%和54.2%,三资企业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已达55%,可见非国有企业出口的高速增长是拉动全市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加工贸易出口高速增长,大大高于一般贸易出口增幅。全年加工贸易出口额44967万美元,占全市出口的比重达45%,增速高达86.7%,领先一般贸易出口76.8个百分点。从出口市场构成看,2003年全市出口市场主要为美国、韩国、欧盟、日本、东南亚、香港,这六大市场的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4.9%。从行业出口情况看,传统行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纺织、轻工、化工三类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的61.4%。 随着工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新兴产业不断兴起和壮大,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生物化学医药及新材料制造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获得快速发展。2003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2家,年末共有201家,其中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39.79亿元,比上年增长22.8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4.04%,比上年提高2.77个百分点。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迅猛,成为名符其实的高新技术发展的龙头。全年共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46亿元,比上年增长40.6%,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02亿元,出口创汇4280万美元,分别增长49.61%和22.7%。齐鲁化学工业园、新华国际医药工业园在固定资产投入、招商引资、高科技项目的发展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全市继续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完善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放宽领域,降低准入门槛,改善发展环境,大力鼓励和扶持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2003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民营)完成增加值540.26亿元,占GDP的比重达53.84%,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2.97个百分点。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截至年底,全市个体工商业户发展到67160户,比上年净增2884户,增长4.49%,从业人员达到12.26万人,比上年增长7.07%。年内新开私营企业4846家,注销、吊销私营企业1498户,将不合格的私营企业主体剔除市场,提高了私营企业整体素质。年底,全市共有登记注册私营企业15646户,从业人员18.19万人,注册资金138.35亿元。其中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发展到2235户,有196户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超过1000万元。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年GDP过千亿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大重点”战略带动成效显著。2003年,以重点乡镇、重点集团、重点项目、重点园区为重点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板块经济发展优势更加明显。 全市20家重点乡镇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33.86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23.31%,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64个百分点。强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示范带动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市区县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2003年全市28家重点工业企业集团累计完成产值241.19亿元,增长33.88%;实现利税28.05亿元,比上年增长31.57%;利润18.47亿元,增长23.8%;三项指标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地方工业的17.07%、20.22%和28.06%。重点工程项目进展顺利,截止到12月底,63项“三0工程”项目,累计完成投资97.68亿元,占项目总规模的52.79%。其中本年共完成投资80.37亿元,完成年计划的87.68%;本年到位资金78.64亿元,资金到位率达85.79%。园区建设蓬勃发展,“两区一园”及6个省级开发区产业聚集步伐进一步加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