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2 青岛市统计局

青岛市统计局

(2005年1月25日)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全面落实国家宏观调控各项措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发展快、成效大、水平高、实惠多”的总体特征。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城市中国”系列活动中,我市荣获“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称号。

一、综合

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实现全市生产总值(GDP)2163.8亿元,增长16.8%,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为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1.8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1171.4亿元,增长21.1%,第三产业增加值830.6亿元,增长14.2%。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7.5:54.1:38.4。

宏观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4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0.51亿元,增长28.5%(省可比口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64.06亿元,增长16.9%。税收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国税系统组织税收收入(含海关代征)336.32亿元,增长33.1%;地税税收收入100.7亿元,增长20.7%。宏观经济景气保持高位运行。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信心与预期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年末达到141.57,反映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的企业景气指数为140.26。

市场物价小幅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2.1,比上年上升2.1%。主要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02.92,上升2.9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113.62,上升13.62%。房地产价格总指数112.3,上升12.3%,其中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上涨明显,上升15.2%,土地交易价格指数上升1.8%,房屋租赁价格指数下降1.4%。

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截止2004年末,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达23.88万户,增长15.5%,从业人员36.6万人,增长17.3%;私营企业5.89万户,增长17.1%,从业人员61.6万人,增长16.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与结构需进一步协调,第三产业的比重有待提高;资源约束突出,煤电油运偏紧;原材料等上游产品和房地产销售价格上升明显;民营经济规模和整体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二、农业

全市积极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免征崂山、黄岛、城阳三区的农业税,降低市郊五市农业税率3个百分点,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投入力度,种粮比较收益明显提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业生产呈现近年来难得的好势头。农林牧渔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

粮食生产丰收,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6.1万公顷,增长0.2%,粮食亩产达到429公斤,总产量达到232.34万吨,粮食总产量扭转了连续五年减产的局面。2004年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42.26万公顷,减少1.0%。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25万公顷,下降14.4%;森林覆盖率29.76%,提高3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幼林抚育面积3.31万公顷,下降11.0%。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通过加快园区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建设“无疫区”示范园区、推进产业化经营等措施,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强化了畜牧业在结构调整中的主导地位。

渔业生产发展平稳。水产品总产量132.45万吨,增长0.3%,其中,捕捞产量43.97万吨,下降0.8%;养殖产量88.48万吨,增长0.8%。海、淡水养殖面积6.34万公顷,增长5.0%。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2004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98.87万千瓦,增长6.8%。农用拖拉机16.81万台,增长4.6%,农用载重汽车1.11万辆,下降1.0%,农村用电量33.06亿千瓦时,增长10.4%,地膜覆盖面积16.88万公顷,下降1.2%。

三、工业与建筑业

全市工业生产克服电力紧张、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等较多不利因素影响,以建设四大产业基地、发展六大产业集群为依托,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园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凸现,工业产出总量再上新台阶。2004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大关,达1024.1亿元,增长20.9%。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874.1亿元,增长26.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183.9亿元,增长13.4%;集体企业完成161.5亿元,增长31.0%;股份制企业完成365.3亿元,增长32.1%;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完成250.4亿元,增长38.6%;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25.8亿元,增长43.5%。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轻工业增加值450.6亿元,重工业增加值423.5亿元,分别增长25.5%和28.0%,轻重工业的比例为52:48。

规模以上工业运行质量全面提升。2004年实现利税总额210.6亿元,增长24.7%,其中利润103.9亿元,增长33.4%。产品销售收入3320.3亿元,增长28.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9.67,比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2.5%,产品销售率为97.9%。

产品结构、行业调整取得明显成效,高新技术产品、新产品为全市工业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新产品产值939.1亿元,比上年增长36.2%,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8.2%;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73.7亿元,增长35.02%,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1.2%。企业产品质量及新产品开发能力有所提高,全年共研制开发新产品1712种,增长3.8%,其中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的711种,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878种,填补国内空白的123种。

建筑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147.3亿元,增长20.7%。实现利税总额14.5亿元,增长26.1%。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4年,全市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取得明显成效。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5.4亿元,增长38.7%,比上年下降15.9个百分点,其中城乡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84.6亿元,增长40.9%。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在城乡规模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22.6亿元,比上年增长31.5%;第二产业投资541.1亿元,增长57.8%,第三产业投资420.9亿元,增长24.3%。大炼油、造船、汽车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进入开工和前期准备阶段。

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4333个,新开工项目3735个,竣工项目734个;在建项目总投资规模2098亿元,增长27.1%。全年新增固定资产365.5亿元,项目建成投产率16.9%,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