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2 青岛市统计局

青岛市统计局

(2004年2月11日)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市九次党代会提出的抓好“三件大事”的战略部署,在遭遇非典疫情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取得了抗击非典和经济建设双胜利,全市经济实现了好于预期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开始进入一个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时期。

一、综合

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初步核算,实现全市生产总值(GDP)1780.3亿元,增长15.9%,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增长13%的目标,为1995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7.5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937.1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695.7亿元,增长13.1%。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9.6:50.4:40.0调整为8.3:52.6:39.1,一产比重稳步下降,二产比重上升,三产因受非典影响较大比重略有下降。

宏观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3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0.14亿元,增长23.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总支出147.17亿元,增长18.3%,较好地保证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税收保持高平台上的继续较快增长,全年国税系统组织税收收入(含海关代征)252.76亿元,增长29.2%;地税税收收入83.44亿元,增长15.9%。宏观经济景气保持高位运行。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信心与预期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年末达到142.61,比上年提高6.8点;反映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的企业景气指数为142.8,比上年提高7.2点。

市场物价小幅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4,比上年上升1.4%。各类生产价格指数平稳回升,主要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0.97,上升0.97%;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106.51,上升6.51%。房地产价格总指数111.9,上升11.9%,其中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上涨明显,上升14.6%,土地交易价格指数上升1.8%,房屋租赁价格指数下降0.6%。

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初步核算,在全市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901.2亿元,增长24.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6%,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完成增加值521.1亿元,增长2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3%,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截止2003年末,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达20.7万户,年内新发展5.5万户;私营企业5.03万户,年内新发展1.2万户;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84万人,通过创办个私企业安置下岗、失业职工1.9万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服务业比重较低;产业集群化水平和配套能力不强,经济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仍需继续完善。

二、农业

农业保持稳步发展。农林牧渔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农产品竞争力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

全市种植业结构继续向优质、高效型转化,市场化特点更趋明显。在全市耕地和总播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经济作物面积不断增加,总体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区间。全市农业以调整为主线,“压粮扩经”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结构调整实现新转折,粮经比例由上年的56.5:43.5调整为53.1:46.9。2003年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42.7万公顷,减少6.1%,农作物复种指数为159%。

林业生产快速发展。林业生产继续以建设生态城市、承办“绿色奥运”为目标,抓住农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大规模植树造林,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8万公顷,增长130.0%;森林覆盖率26.76%,提高3.6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幼林抚育面积3.7万公顷,增长79.6%。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肉、蛋、奶产品产量全面增长。畜牧生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调整养殖结构,规模化经营、特色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畜牧龙头企业、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加快,我市顺利通过国家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及示范区”验收。

渔业生产发展平稳。水产品总产量132.08万吨,增长1.16%,其中,捕捞产量44.32万吨,下降0.87%;养殖产量87.77万吨,增长2.24%。海、淡水养殖面积6.04万公顷,增长3.6%。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2003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60.94万千瓦,增长5.0%。农用拖拉机16.07万台,增长5.0%,农用载重汽车1.12万辆,增长8.0%,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92.41万公顷,下降0.7%,农村用电量29.94亿千瓦时,增长16.73%,地膜覆盖面积17.08万公顷,增长6.35%。

三、工业与建筑业

工业经济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以建立“四大工业基地”、构建大工业体系为目标,大力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不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生产快速增长,效益稳步提高。2003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825.5亿元,增长20.0%。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78.0亿元,增长22.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185.1亿元,增长16.4%;集体企业完成134.9亿元,增长16.2%;股份制企业完成278.6亿元,增长33.7%;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完成185.4亿元,增长26.1%;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22.7亿元,增长52.1%。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轻工业增加值370.3亿元,重工业增加值310.0亿元,分别增长22.1%和29.8%,轻重工业的比例为54.4:45.6。主要工业产品(个别产品除外)产量均较上年有不同程度提高。

规模以上工业运行质量全面提升。2003年实现利税总额166.49亿元,增长8.5%,其中利润77.93亿元,增长12.8%。产品销售收入2556.67亿元,增长22.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2.14,比上年提高7.1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2.93%,产品销售率为98.01%。

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高新技术产品、新产品为全市工业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943.9亿元,增长25.3%,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6.88%。完成新产品产值692.8亿元,增长18.6%,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7.07%。企业产品质量及新产品开发能力有所提高,全年共研制开发新产品1652种,增长4.4%,其中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的327种,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653种,填补国内空白的182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