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区县属以上单位全年新开工项目779个,比上年增加273个。施工项目956个,竣工项目678个,竣工率70.92%。资金到位率达94.71%。 建筑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6.94亿元,比上年增长8.3%,实现利税6.5亿元,增长20%。建筑工程质量稳步提高,工程交付使用率达到100%,获省级"泰山杯"质量优良工程12项,省级优良工程45项。安全管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获省、部级安全文明工地38个,年末全市有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单位发展到461 家,建筑业年平均职工人数达到22.80万人。 五、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公路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全年公路货运量达4528万吨,比上年增长17.2%,货运周转量225491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4.6%;公路客运量13209万人,客运周转量327270万人公里,分别增长9.9%和18.8%。公路营运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177.7公里,其中当年新增65.3公里,高级、次高级公路里程达2744.9公里,全市公路密度达53.5公里/百平方公里。 邮电通信业高速发展。全市邮政业务总量达1.74亿元,比上年增长9.6%。继2000年我市成为"电话市"之后,2001年又新增固定电话用户15.7万户,总量累计超过百万户;主线普及率达每百人22.31部,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程控电话扩容工程全部完工,电话总容量达130万门。信息网络发展日新月异,全市四大上网工程进展顺利,宽带上网发展量居全省首位,现已由245家政府部门和15507家企业通过淄博信息港上网,各类PC机上网用户累计突破20万户。被市委、市政府列入2001年为民办15件实事之一的"校校通"工程,提前8个月完工,成为全国首个实现"校校通"的地级市。与此同时,我市"家庭上网"工程及行业、社区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网上购物、网上纳税、网上炒股、网上缴费、远程教育、"陶博会"网站等应用项目取得初步成效。移动通信业继续快速发展,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已达62万户。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商品供应充足。在国家一系列扩大消费政策及两大"假日经济"吸引消费等因素的推动下,消费品市场呈稳中趋旺的势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5.6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122.7亿元,增长11.3%;餐饮业完成30.16亿元,增长11.9%;从经济类型看,个体私营经济的零售额完成102.95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0.07%;国有经济零售额实现43.61亿元,占21.2%。 商品交易市场持续稳步发展,消费品市场成交额略有增长,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有所下降。年末全市共注册登记商品交易市场538处,比上年增加7处。其中消费品市场489处,生产资料市场49处。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433.13亿元,比上年下降8.01%,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231.26亿元,增长1.22%,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201.87亿元,下降16.72%;城市交易额373.94亿元,农村59.19亿元;成交额过亿元的市场发展到了29处,其中过30亿元的市场有4处。 七、对外经贸和旅游 对外经贸稳步发展,国际经济合作空间进一步拓展。全年共审批利用外资项目119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达17241万美元,实际外资到位14501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3%和56%;新签对外承包及劳务合作合同额2370万美元,增长1.18倍;外派人数439人,增长48%。至年末,全市实有注册登记的"三资"企业532家,其中中外合资433家、中外合作28家、外商独资67家、中外股份公司4家。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9.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出口总值达5.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8%,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出口分别比上年增长0.2%和35.9%;一般贸易出口较快增长,同比增长28%,占全市出口的比重为67.2%;加工贸易出口略有下降,为-1.1%,占全市出口额的32.6%。出口市场多元化格局进一步形成,对亚洲、欧美市场出口保持稳步增长,新兴南非、独联体及东欧、大洋洲等市场也实现较大增长,增幅均在50%以上;机电产品出口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增幅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所占比重达13.3%。 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整体功能日趋完善,环境不断优化,综合接待能力不断增强。2001年我市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喜获成功。到年末共有旅游涉外星级饭店13家,旅行社40家,全市新建开放旅游景点9个,有3A级景区(点)2家,2A级景区(点)3家。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510.56万人,比上年增长14.4%;接待海外游客2.1万人,比上年增长44.8%。实现旅游总收入28亿元,增长28.2%,其中海外旅游创汇4602万美元,同比增长89%。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税收实现较快增长。全年税务部门完成各项税收67.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国税部门完成税收45.79亿元,增长8.9%,地税部门完成21.42亿元,增长28.9%。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1.33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地方财政支出33.78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已连续17年保持财政收支平衡。 全市金融机构积极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金融秩序保持稳定,各项存贷款稳步增长,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549.55亿元,比年初增加72.2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64.62亿元,同比多增9.74亿元;企业存款继续增加,年末企业存款余额134.49亿元,比年初增加13.82亿元。贷款适度增加,质量继续改善,年末各项贷款余额达393.35亿元,比年初增加42.74亿元;不良贷款余额92.3亿元,比年初减少8.7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3.47%,比年初下降5.39个百分点。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达12.36亿元,比上年增长32.19%;支付各类赔款3.3亿元,比上年增长34.69%;赔付率为26.7%,比上年增加0.5个百分点。 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环境配套等设施明显改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年末全市建成区面积达150平方公里;城市道路长度1095公里;城市排水管道总长度615公里;全年城市供水总量23000万立方米;集中供热面积扩大到1450万平方米;全年供应煤气总量2000万立方米,供应液化石油气总量37000万吨,用气普及率达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3.5%,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8平方米。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环境质量有了进一步改善。年内继续加快水和大气污染防治的步伐,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含量同比分别下降14.1%、21.2%;空气质量日报中二级及优于二级的为317天,三级以上的为48天;全市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全面实现,二氧化硫、烟尘、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比计划控制指标下降0.8%、5.9%和4.5%。全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8814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2.5%,污水处理率40%。环境噪声达标面积112.6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面积170.3平方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