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2 青岛市统计局

青岛市统计局

(2003年1月28日)

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各项方针政策,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各项重大工作部署,充分发挥和运用了入世、迎奥、党的十六大召开、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等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全市经济取得了好于预期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经济自主增长、自我发展的机制逐步形成,经济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全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综合

综合经济实力增强,总体运行质量提高。初步统计,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18.2亿元,增长1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5.9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765.0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607.3亿元,增长14.7%。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增长12%的目标。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城市中居第11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5位,较上年前移1位。

宏观景气指数始终处在较高平台上。年末企业家信心指数达到151.41,较上年上升了8.5点;企业景气指数达到148.47,较上年上升6.51点。表明企业家对全市宏观经济走势更为看好。

宏观经济效益继续提高。2002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66亿元,增长20.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总支出124.39亿元,增长19.6%,较好地保证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税收在连续几年较高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国税系统组织税收收入195.64亿元,增长9.5%;地税税收收入72.02亿元,增长11.5%。

市场物价持续低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98.9,下降1.1%。分类别看,除烟酒及用品类上升2.1%、衣着类上升0.2%、居住类上升3.7%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食品类下降2.2%,其中,粮食下降2.6%,肉禽及其制品下降1.8%,水产品下降6.7%,鲜菜下降9.4%,蛋类上涨0.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1.3%、医疗保健类下降2.8%、交通通信类下降2.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2.8%。各类生产价格指数持续走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97.37,下降2.6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96.78,下降3.22%。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97.8,下降2.2%。房地产价格总指数105.2,上升5.2%,其中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土地交易价格指数上涨明显,分别上升7.6%和4.3%,房屋租赁价格指数下降5.6%。

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10.9:49.3:39.8调整为9.6:50.4:40.0。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股份制及三资企业等其他经济类型分别占到32.7%、26.0%和41.3%;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个体和私营经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其它经济所占比重分别为17.6%、53.0%、5.0%和24.4%。个体私营经济增长加快,截止2002年末,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达17.60万户,年内新发展55642户;私营企业3.96万户,年内新发展9578户;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65.6万人,个私企业新吸纳劳动就业10.77万人,其中安置下岗职工1.02万人

各项改革继续深入。继续贯彻落实对国民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方针,整体规划、逐步推进,推动了国有资本的有序退出。加快上市企业和培育上市后备企业工作的进度,年内有1户企业上市,并有13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年内通过资本市场融资32.6亿元,外地企业拟参股我市企业12440万元;增加现金净流入约33.84亿元。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险制度、失业、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加快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建立,投融资体制改革、企业分配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多项改革均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加快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努力构筑有特色的国际大城市框架和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取得一定成效。围绕发展海洋、港口、旅游“三大特色经济”,加快了建设电子家电、汽车机车船舶制造、石油化工、新材料等“四大工业基地”的步伐。成功实现了港口西移,拓展了港口发展空间;旅游业全年实现总收入150.5亿元,增长27.6%。一批国际著名的物流企业先后落户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加速成长,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738.3亿元,增长26.5%,比重达35.8%。2002年,全市经济的出口依存度达到57.6%(含省、中央公司)。构筑国际大城市框架的思路已进入规划实施阶段。加快了城市“三点布局、一线展开”大框架的布局,运用市场化机制配置城市资源,建立了土地储备制度,盘活了无形资产,改善了基础设施,完善了公用事业。进一步深化政府管理体系“五项工程”,行政性审批制度的立、改、废取得新的进展。深入开展创建“四型机关”活动,推动了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加快了人才高地的建设。大力培植全社会的开放意识,城市的对外知名度和吸引力有了新的提高。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济运行的效益基础尚需巩固,引进外资质量有待提高,农村市场还需进一步开拓,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仍需完善。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优化品种、优化结构、优化布局,有效地促进了农村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实现了农村稳定,推进了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全市种植业继续向提高经济作物比重倾斜,粮经比例由上年的56.9:43.1调整为56.4:43.6。因受“倒春寒”和干旱的影响,全市主要农产品产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02年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45.48万公顷,减少5.3%,农作物复种指数为159%。

林业生产快速发展。林业生产抓住建设生态城市、承办“绿色奥运”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大规模植树造林,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65万公顷,增长144%;森林覆盖率23.16%,提高1.83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幼林抚育面积2.06万公顷,增长54.5%。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畜牧生产围绕市场需求,大力调整养殖结构,规模化经营、特色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畜牧龙头企业、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加快,畜禽产品产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