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渔业生产发展平稳。水产品总产量130.56万吨,增长1.3%,其中,捕捞产量44.71万吨,下降3.16%;养殖产量85.85万吨,增长3.78%。海、淡水养殖面积5.84万公顷,减少1.85%。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物资投入稳步增加,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34.92万千瓦,增长7.8%。农用拖拉机15.29万台,增长8.1%,农用载重汽车1.04万辆,增长1.95%,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9.43万公顷,下降0.9%,农村用电量25.65亿千瓦时,增长12.4%,地膜覆盖面积16.07万公顷,下降0.4%。 三、工业与建筑业 工业经济加快战略性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不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加快实施建设大工业体系为目标,加速园区工业经济的发展,着力培植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全年生产、效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2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681亿元,增长17.0%。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42.2亿元,增长18.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159.6亿元,增长23.8%;集体企业完成132.5亿元,增长26.1%;股份制企业完成179.4亿元,增长36.0%;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完成145.1亿元,增长11.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13.2亿元,增长40.4%。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轻工业增加值325.5亿元,重工业增加值216.8亿元,分别增长23.2%和21.1%,轻重工业的比例为60:40。主要工业产品(个别产品除外)产量均较上年有不同程度提高。 规模以上工业运行质量稳步上升。2002年工业实现利税总额149.6亿元,增长10.1%,实现利润68.4亿元,增长14.6%。产品销售收入2038.1亿元,增长19.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6.73,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6.59%,产品销售率为98.35%。企业产品质量及新产品开发能力有所提高,累计已有73种产品获得山东名牌产品,有109种产品获得青岛市级名牌产品。全年共研制开发新产品1582种,增长11.6%,其中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的313种,增长8.3%,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917种,增长2.5%。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84.0亿元,增长16.5%。实现利税总额9.5亿元,增长24.5%,全员劳动生产率68201元/人,增长14.2%。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2年,市委、市政府继续贯彻实施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方针,深化经营城市理念,改善投资的软、硬件环境,加强政府财政投入,积极引进内资、外资,启动和激活民间投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8.3亿元,增长24.4%。城镇以上单位共完成投资368.4亿元,增长25.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18.1亿元,增长16.5%,更新改造投资70.6亿元,增长6.6%,房地产开发投资103.7亿元,增长12.0%。县域投资增长加快,全年五市一区(城阳区)完成城镇以上投资达170.4亿元,增长53.0%,较全市平均水平高出27.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力度加大,全年民间投资完成156.5亿元,增长56.8%,占城镇以上单位投资的42.5%。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1165个,增加303个,施工项目1490个,竣工项目430个;在建项目总投资规模870.8亿元,增长28.7%。全年项目建成投产率28.9%,新增固定资产143.0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38.8%。 2002年,商品房销售面积429.1万平方米,增长5.6%,商品房销售额92.0亿元,增长14.7%。 五、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业 港口、铁路、公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综合运输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港口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港口西移的成功,使前湾新港区拥有两个全国最大的集装箱泊位、国际一流纵深1.5公里的广阔堆场和先进设施,一举跻身国际集装箱大港的行列。全年的港口吞吐量达到12251.6万吨,增长17.5%,其中,外贸吞吐量达到8236万吨,为我国沿海第二大外贸口岸;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41万标准箱,为沿海港口第三位,跨入世界集装箱大港15强。 航空运输保持快速增长。年末拥有国内航线98条,国际航线9条,港澳地区航线2条,全年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322万人次,增长14.6%;航空货邮吞吐量4.6万吨,增长28.1%。 邮电通信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7.0亿元,增长8.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4.1亿元,增长9.4%;电信业务总量42.9亿元,增长8.1%。信函5688.9万件,增长0.3%;电报5.82万份,下降64.2%;长途电话26328万张,增长16.2%;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和提高,2002年IP网(互联网)用户使用时长达到11.34亿分钟,增长8.4%。通讯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49.87万门,增长6.9%;年末市话用户数达到113.58万户,其中新装电话11.2万户;全市移动电话发展到205.2万户,其中年内新增80.5万户。 旅游业取得进一步发展。在奥运、节庆及会展效应下,我市的对外吸引力迅速上升。全年全市旅游总收入150.5亿元,增长27.6%,其中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130.6亿元,增长27.0%;国际旅游收入2.39亿美元,增长35.1%。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36.7万人次,增长18.4%;国内游客1795万人次,增长27.0%;海外游客41.7万人次,增长29.2%,其中接待外国人35.6万人次,增长35.4%;港澳台胞6.1万人次,增长1.8%。 六、国内贸易 2002年,政府从增加居民收入和提高有效供给两方面入手,继续完善和实施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宏观调控效应进一步显现。在假日经济、旅游经济、会展经济和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劳动保障措施及我市加大商业网点建设、改善购物环境等政策措施的带动促进下,城乡消费品市场进一步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0.5亿元,增长13.5%。按城乡分,城市市场消费品零售额310.7亿元,增长14.1%;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89.8亿元,增长11.4%。按营业方式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99.1亿元,增长16.9%;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5.9亿元,增长25.9%;其它行业实现零售额55.6亿元,减少8.3%。 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含集市贸易市场)915处,成交额618.7亿元,增长14.5%。其中:消费品市场828处,成交额513.5亿元,增长16.9%;生产资料市场87处,成交额105.2亿元,增长5.4%。 七、对外经济 2002年是我国入世的第一年,外贸出口克服极为严重的困难,全市上下积极应对挑战,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千方百计扩大外贸出口、提高外资利用的数量和质量,在全市的共同努力下,全年对外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