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十五"计划的开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各项改革全面深化,结构调整初显成效,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城市面貌和人民生活有了新的改善,为顺利实施"十五"计划,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测算,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02.09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按可比价格计算)。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47.43亿元、406.14亿元和248.52亿元,分别增长4.60%、11.80%和12.4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7158元,增长8.7%。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30亿元,达到31.3亿元,同比增长22%。 企业宏观景气状况良好。全市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景气指数年末达到140.37,比上年提高3.1点。 结构调整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围绕着"稳定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思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三次产业构成比由上年的7.3:58.8:33.9调整为6.9:57.9:35.2。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格局,产业构成日趋合理。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增强。在地方企业中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面达86.3%,中小企业改制面达99.8%,基本实现了改革目标。 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开展全民招商活动。全年引进外来投资项目1180项,实际到位外来投资62.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3%和56%。 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扭亏脱困任务艰巨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和解决。 二、农业 全市农村经济工作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重点,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和科技兴农战略,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现价)78.53亿元,增长5.5%,实现农业增加值47.43亿元,增长4.6%。 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调减粮田面积31.57万亩,用于发展特色、高效经济作物。全市粮经比例调整为5.1:4.9。粮食生产受种植结构调整和晚期干热风、冰雹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全年粮食总产为122.4万吨,比上年下降8.0%,其中夏粮总产下降15.4%,秋粮总产下降1.26%。经济作物中,棉花总产1.65万吨,比上年增长44.9%;油料2.02万吨,增长4.1%;蔬菜343.56万吨,增长6.8%。 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市积极调整畜牧业结构,重点发展规模基地建设和特色养殖。年末猪、羊、家禽存栏量均比年初有较大增长,全年肉类总产11.3万吨,比上年增长11.1%;禽蛋产量14.88万吨,增长5.8%;奶类产量3.52万吨,增长40.7%。水产品养殖业稳定发展。水产养殖面积6537公顷,比上年增长3.20%;水产品总产量2.52万吨,增长9.22%。 林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年完成造林补植面积9225公顷,四旁植树446万株,巩固了原有绿化成果,森林覆盖率达27.9%。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67.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33%;农用载重汽车12539辆;农用拖拉机2.34万台,增长6.76%;排灌机械动力74.86万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4.74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77.98%,其中节水灌溉面积9.95万公顷;全市化肥施用量(折纯)10.8万吨;农村用电量20.1亿千瓦时;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9725吨,增长31.42%;地膜覆盖面积2.61万公顷。 三、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1168亿元,比上年增长9.0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888.36亿元,增长16.5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完成379.07亿元,增长14.04%,集体经济完成200.53亿元,增长16.75%,股份制企业完成157.94亿元,增长17.38%,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41.56亿元,增长30.7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77.30亿元,增长17.76%,其他经济完成31.95亿元,增长15.07%;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223.65亿元,增长16.55%,重工业完成664.70亿元,增长16.61%;分隶属关系看,中央省属工业完成343.14亿元,增长13.97%,地方工业完成545.22亿元,增长17.78%,其中区县属工业完成产值476.97亿元,增长19.64%。 工业产销衔接基本平衡,全年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8.3%,比上年下降0.13个百分点。 受个别大型中央企业的影响,整体工业经济效益不够理想,但地方工业效益大幅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3.29%,比上年提高2.56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62.6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利税73.10亿元,增长1.41%,利润总额24.91亿元,下降7.93%。地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22.56%,比上年提高6.72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32.75亿元,增长18.12%;利税53.85亿元,增长21.05%,利润总额27.67亿元,增长24.82%。国有工业经济效益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税29.32亿元,其中地方国有工业利税2.9亿元,增长15.5%,利润4028万元,增长35.3%。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2001年,我市继续贯彻实施扩大投资、启动内需的政策措施,调整优化投资结构,通过强抓重点工程建设和开展全民招商活动,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全年全社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2.1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地方完成投资126.7亿元,比上年增长25.3%。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共完成投资101.68亿元(含零星投资),比上年增长3.34%;农村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34亿元,其中非农户投资55.78亿元,农户投资11.56亿元。 在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完成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完成81.55亿元,增长1.30%,其中基本建设投资为2.95亿元,下降14.15%;更新改造投资37.43亿元,增长10.98%;城镇集体投资11.69亿元,增长9.87%;房地产开发投资12.3亿元,增长37.9%。按隶属关系分,中央、省属以上单位共完成45.49亿元,下降23.83%;市区县属单位完成56.2亿元,增长38.29%。 住宅建设继续保持较高的投入,全年城镇单位自建和房地产企业开发住宅投资达14.74亿元;竣工住宅面积139.46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9.35亿元,其中销售给个人8.59亿元,增长79.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