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取得较大成绩。全年共实施各类科技计划163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24项、市级130项。实施火炬计划15项,其中国家级10项、省级5项,总投资8.51亿元。实施星火计划10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3项,总投资1.17亿元。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9项。全年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49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13项,国内领先、先进水平的118项。共获得省科技进步奖5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15项,市级星火科技成果奖39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达到90%以上。专利申请达到885件,专利技术实施率达到40%以上。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科研机构699家,其中市属专业科研机构23家,企业科研机构46家,民营科技企业63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8家,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6家。签订技术合同115项,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2311万元。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55%。 全年各级教育部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全市所有中小学都以不同方式实现了与互联网的联通;同时进一步强化基础教育工作,年内我市被授予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称号。以推进教育强乡镇、强区县建设为重点,全市各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截至年末,全市省、市级规范化学校分别达到65所和314所,分别占全市中小学总数的6.23%和29.2%;年内又有1所职业中专被认定为省级重点,2所学校被确定为五年一贯制高等职教试点学校。高等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山东理工大学合并组建工作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年末拥有普通高校2所,在校学生25299人,比上年增长51.49%。社会力量办学在评估整顿的基础上逐步向高层次、大规模发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市初中毕业会考合格率达98.6%,高中毕业会考合格率达95.6%;普通高考本、专科录取首次突破万人大关,达14134人,高考录取率达到67.4%。到年末全市共有中等专业学校11所,在校学生1.77万人;普通中学235所,在校学生30.59万人;职业中学19所,在校学生1.97万人;小学775所,在校学生23.72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1%,幼儿园在园儿童11.53万人。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文化机构163处,其中文化馆9个,博物馆和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4处,公共图书馆9个,艺术表演团体3个;全市馆藏图书121万册,文物藏品31970件。 广播电视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突出宣传了中国(淄博)陶瓷博览会、引黄工程、淄博招商周等重大活动。广播电视作品喜结硕果,获奖数量多,档次高,我市在全国第八届"五个一工程"评选中荣获三项大奖,并获得全省唯一的"突出贡献奖"。在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目标基础上,积极实施自然村"户户通"广播电视的目标。有线电视信息网建设迈出可喜的步伐,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33万余户,广电通讯网新安装用户2285户,同比增长29.9%,年末达到1万户。"中华宽带网"健康发展,全年共发展用户18800户,比上年增长了近两倍。 图书编辑出版再创佳绩。年内共编辑出版图书41种600多万字;全市加大了新闻出版管理和"扫黄打非"工作力度,全年查缴非法图书84320册,查缴非法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1.7万余盘,处罚违法单位9家。 卫生医疗改革稳步推进,全年如期完成了对全市1069家医疗机构的分类核定工作,其中政府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199个,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558个,营利性医疗机构312个。城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目前全市已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05处,符合我市特点的城市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国家卫生城市"、"爱婴市"、"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创建成果得到巩固,全市95%以上的农村人口喝上了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饮用水。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799所,其中医院86所、农村卫生院95所,疗养院1所、门诊部572所、卫生防疫站11处;全市拥有病床床位1.47万张;卫生技术人员达到2.02万人,其中中西医师、医士9130人,护师、护士6504人;婴儿死亡率降至7.53‰。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共同发展。淄博市第十三届运动会的成功举办成为我市历届市运会中规模最大、竞赛项目最全、参赛人数最多、运动员成绩最好的一次体育盛会,共有34人48次打破34项市级最高纪录。群众体育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健康迈入新世纪,建设文明新淄博"为主题的第一届全民健身节受到广大市民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年内组织实施的全民健身第三期工程,为人民群众锻炼身体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十一、物价与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75元,比上年增长6.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034元,下降3.7%;农民人均纯收入3444元,比上年增加197元,增长6.0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51元,增长13.5%。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有所增加。 年末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在岗职工总人数为50万人,比上年下降1.96%;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52.28亿元,比上年增长9.94%;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0457元,比上年增长12.40%。 市场物价全年走势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构成中除烟酒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居住类和食品类项目外,其他项目价格都低于上年水平。 十二、劳动保障与人口 劳动保障工作继续以巩固"两个确保"为重点,稳定推进下岗与失业"并轨",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各项工作都有了新进展。全年共为1.2万余名下岗职工支付保障金2571万元;继续确保了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全年共发放养老金6.86亿元,社会化发放率100%。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共征收养老保险金6.03亿元;收缴区县以上企业失业保险金4839万元;为全市98户破产企业及社会失业人员3.6万人发放失业保险金6500万元;在重新制订了《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标》标准,确定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完善了各项配套措施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就业机制进一步完善,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到年末,全市共设立下岗职工培训基地36处,免费培训下岗职工4267人,培训后实现再就业2407人,再就业率达62%以上。年末全市登记城镇失业人员4.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1%。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年人口出生率为10.41‰,死亡率为5.2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年末全市总户数为131.21万户,总人口为410.49万人,比上年增加2.5万人,增长0.61%,其中非农业人口179.58万人;市辖区人口达270.48万人,增长1.98万人。 注:1、本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和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系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人口数字为公安部门统计数,非农业人口包括常年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农业户口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