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三、工业与建筑业 工业经济加快战略性结构调整和企业规范改制步伐,大力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不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年生产、效益均实现了较快发展。2001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578.2亿元,增长16.4%。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38.23亿元,增长18.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132.47亿元,增长18.9%;集体企业完成108.45亿元,增长21.0%;股份制企业完成102.99亿元,增长15.3%;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完成122.77亿元,增长12.8%;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8.04亿元,增长11.8%。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轻工业增加值268.20亿元,重工业增加值170.03亿元,分别增长15.9%和23.3%,轻重工业的比例为61.2:38.8。主要工业产品(个别产品除外)产量均较上年有不同程度提高。 工业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135.89亿元,增长14.7%,其中利润总额58.92亿元,增长17.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5.06,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6.5%,产品销售率为98.47%。企业产品质量及新产品开发能力有所提高,累计已有109种产品获得青岛市级名牌产品。全年共研制开发新产品1417种,增长12.7%,其中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的289种,增长13.8%,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895种,增长23.6%。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70.6亿元,增长15.0%。实现利税总额6.30亿元,增长22.3%,全员劳动生产率58297元/人,增长3.3%。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1年,市委、市政府继续贯彻实施扩大投资、刺激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方针,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对农林水利、国有企业改革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继续支持,认真落实国家取消投资方向调节税、国有企业购买国产设备投资减免税、扶持工业园建设等措施,推进工业强市、企业兴市,增强企业投资扩张动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成为“九五”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4.41亿元,增长19.7%。城镇以上单位共完成投资293.47亿元,增长20.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01.93亿元,增长13.2%,更新改造投资66.14亿元,增长6.7%,房地产开发投资92.52亿元,增长37.0%;县域投资增长加快,全年五市一区(城阳区)完成城镇以上投资达111.40亿元,增长37.5%,较全市平均水平高出16.6个百分点。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862个,增加57个,施工项目1144个,竣工项目418个;在建项目总投资规模676.69亿元,增长10.8%。 全年项目建成投产率44.7%,新增固定资产152.9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52.1%。 房地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2001年,全市商品房屋竣工面积523.82万平方米,增长48.9%;销售商品房建筑面积387.02万平方米,增长28.7%;商品房销售额77.83亿元,增长39.7%。 五、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事业迅猛发展,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 港口、铁路、公路、民航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综合运输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截止2001年末,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286公里,飞速发展的公路建设大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各郊区市到青岛市区的时间已基本控制在1小时内,“1小时经济圈”基本形成。港口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的港口吞吐量首次超过亿吨大关,达到10422.9万吨,青岛一举跨入全国七个亿吨大港的行列。 航空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拥有国内航线56条,国际航线8条,港澳地区航线2条,全年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281万人次,增长15.6%;航空货邮吞吐量5.1万吨,增长6.0%。 邮电通信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3.41亿元,增长26.1%。信函5671.8万件,下降4.4%;电报16.24万份,下降26.4%;长途电话22652.9万张,增长42.2%;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和提高,2001年IP网(互联网)用户使用时长达到10.46亿分钟,增长1.3倍。通讯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40.2万门,下降0.9%;年末市话达到113.4万部,其中新安装14.4万部;全市移动电话发展到141.41万户,增长82.3%。无线寻呼发展到48.53万户,下降18.3%。 旅游事业取得进一步发展。全年全市旅游总收入117.56亿元,增长17%,其中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102.84亿元,增长16.6%;国际旅游收入1.78亿美元,增长25.0%。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51.44万人次,增长18.3%;国内游客1519.13万人次,增长18.2%;海外游客32.31万人次,增长24%,其中接待外国人26.3万人次,增长31.0%;港澳台胞6.01万人次,下降0.5%。 六、国内贸易 2001年,全市从增加居民收入和提高有效供给两方面入手,继续完善和实施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宏观调控效应进一步显现。城乡消费品市场在假日经济、旅游经济、会展经济和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劳动保障措施及我市加大商业网点建设、改善购物环境等政策措施的带动促进下,呈现出活跃旺盛态势,消费增长达到199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2.88亿元,增长14.7%。按城乡分,城市市场消费品零售额272.27亿元,增长15.3%;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80.61亿元,增长12.7%。按营业方式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55.89亿元,增长14.3%;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6.43亿元,增长30.7%;其它行业实现零售额60.56亿元,增长8.4%。 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含集市贸易市场)884处,成交额540.16亿元,增长22.8%。其中,消费品市场804处,成交额440.38亿元,增长19.6%;生产资料市场80处,成交额99.78亿元,增长39.6%。 七、对外经济 2001年,全市上下积极应对挑战,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千方百计扩大外贸出口、提高外资利用的数量和质量,全市的对外开放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对外贸易在上年大幅提高的基础上实现了较快增长。按在地原则(含省、中央公司)统计,全市各类企业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54.16亿美元,增长13.9%;其中,出口额95.02亿美元,增长14.9%,进口额59.14亿美元,增长12.3%。按属地原则(不含省、中央公司)统计,全市各类企业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23.58亿美元,增长14.2%;其中,出口额71.2亿美元,进口额52.38亿美元,分别增长16.6%和11.1%。外商投资企业仍是外贸出口的主体,全年出口额50.36亿美元,增长13.5%,占全市出口额的比重为70.7%,国有企业出口10.77亿美元,增长12.2%,集体、私营企业出口10.07亿美元,增长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