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青岛市统计局 2002年2月1日 200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切实把握主题、主线、动力、根本目的和全面发展的要求,认真落实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内需的各项工作部署,在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缓、困难和风险比较大的情况下,经济工作取得了比预期要好的成绩,社会各项事业有了新的进步,圆满实现了“十五”计划开好局的目标。 一、综合 综合经济实力增强,总体运行质量提高。初步统计,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16亿元,增长1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3.2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648.8亿元,增长16.3%;第三产业增加值524亿元,增长14.0%,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增长12%的目标。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城市中居第12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6位,较上年前移1位。 宏观景气指数逐季攀升,全市经济始终处在景气状态的较高平台上。第四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达到142.91,较上年提高2.81个百分点;企业景气指数达到141.96,较上年提高8.68个百分点。 宏观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1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8.71亿元,增长23.4%,超额完成年度目标;财政总支出109.78亿元,增长24.9%,保持了财政收支的平衡,较好地保证了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税收在连续几年较高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国税系统组织税收收入178.62亿元,增长12.6%;地税系统组织各项收入66.02亿元,增长25.3%。 市场物价总体平稳,价格指数呈小幅波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0,其中服务项目类、食品类、居住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同比上升,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类、医疗保健用品类和交通通讯类同比下降。主要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98.0,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97.81。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101.5,止跌回升。 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12.2:48.7:39.1调整为10.9:49.3:39.8。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股份制及三资企业等其他经济类型分别占到19.6%、28.2%和52.2%;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个体和私营经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其它经济所占比重分别为20.2%、49.8%、5.5%和24.5%。个体私营经济增长加快,截止2001年末,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达21.1万户,年内新发展44718户;私营企业3.2万户,年内新发展7798户;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71万人,实现税收16.8亿元,增长36.6%;个私企业新吸纳劳动就业14.1万人,其中安置下岗职工1.2万人。 各项改革继续深入。市、县、乡三级政府机构改革按照精减、统一、效能的原则相继展开并已基本完成;适时实施了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行政管理创新“五项工程”,对优化经济运行环境、促进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继续贯彻落实对国民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方针,整体规划、逐步推进,推动了国有资本的有序退出。加快上市企业和培育上市后备企业工作的进度,年内新争取3户企业境内外上市;充分发挥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能力,年内一、二级市场新增融资额50亿元以上,累计融资总额突破100亿元。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继续深化,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投融资体制改革、企业分配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住房资金管理体制等多项改革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积极实施经济国际化、切实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四大战略取得成效。2001年,全市经济的出口依存度达到44.7%,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52.4%,充分发挥了在全省的“龙头”带动作用;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543.0亿元,增长33.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32.5%,较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在工业中非国有经济比重占到41.0%,在商业中非国有经济比重占到79.8%。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承载人口、社会、经济生存发展的功能进一步提高,非农人口比重达到33.4%,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达到57.6%。 经营城市成效显现。2001年我市全面实施了土地拍卖制度,城市品牌效应得到进一步发挥利用,产业资本整体运作能力加强,无形资产的潜在价值通过转让、拍卖、租赁等形式得以盘活释放,体现居民需求、发展的注意力资源通过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和一些综合性的经济文化活动得到凝聚和扩大,有形资产盘活与无形资产显化有机结合。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转型期中的结构性、机制性矛盾仍需下大力气加以解决;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果尚不稳固,部分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入世之后的生存压力较大;市场供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内需扩张难度;收入分配差距有扩大趋势;短期内就业压力较大。 二、农业 农业稳步增长。各级党委、政府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和中央、省、市的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优化品种、优化结构、优化布局,有效地促进了农村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实现了农村稳定,农业生产的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 全年种植业生产克服夏旱秋涝等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积极调整粮经种植结构,全市主要作物品种除粮食、蔬菜总产减少外,其它农作物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2001年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46.74万公顷,减少2.1%,农作物复种指数为157.7%。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0.68万公顷,增长50.9%;森林覆盖率21.33%,提高0.8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幼林抚育面积1.33万公顷,增长6.0%。 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畜牧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畜牧龙头企业、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加快,畜禽产品产量增加。 渔业生产发展良好。水产品总产量128.89万吨,增长1.9%,其中,捕捞产量46.17万吨,下降4.2%;养殖产量82.72万吨,增长5.6%。海、淡水养殖面积5.95万公顷,增长7.3%。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物资投入稳步增加,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2001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96.27万千瓦,增长8.1%。农用拖拉机14.14万台,增长11.4%,农用载重汽车1.02万辆,增长6.2%,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9.7万公顷,增长0.6%,农村用电量22.81亿千瓦时,增长20.3%,地膜覆盖面积16.13万公顷,增长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