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2 青岛市统计局

青岛市统计局

(2001年2月14日)

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和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实施经济国际化、切实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大力推动城市化进程四大战略。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现代化步伐加快。年初确定的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全面实现,圆满完成了“九五”规划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改革和发展的各项目标基本实现。初步统计,200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5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88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560.32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451.00亿元,增长15.2%。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增长12%的目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一千亿元。

宏观景气指数逐季攀升,全市经济始终处在景气状态的较高平台上。企业家信心指数达到140.51;企业景气指数达到133.28。

在积极财政政策指导下,财政收支继续保持较大幅度增长,较好地保证了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全年地方财政收入8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7.6%,超额完成年度目标;财政总支出87.87亿元,增长17.1%。

市场物价总水平止跌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3%,主要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101.89%,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106.81%,均较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95.6%,跌幅较上年减缓。

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推进。第二产业对经济的拉动力继续增强,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13.8:47.6:38.6调整为12.1:48.7:39.2。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在限额以上工业产值中,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股份制及三资企业等其他经济类型分别占21.5%、27.9%和50.6%;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其它经济所占比重分别达到24.3%、33.9%、15.4%和26.4%。个体私营经济增长加快,截止2000年末,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私营工商户达25.79万户,其中,个体22.96万户,私营2.83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6.0%和13.4%。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64.68万人,实现税收12.3亿元;营业收入过亿元的私营企业达到30家,其中过3亿元的达到5家。

各项体制改革继续深入。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两个目标全面完成。经过近三年来坚持不懈的改革攻坚,被列为省、市两级三年建制目标的12家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已全部完成改制,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全市重点监控的105家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亏损面降到12.4%,全面完成省政府要求的亏损面降至20%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力争降至18%以下的责任目标,其中被列入全国6599家重点脱困范围的59家企业的亏损面降至18.6%,全面完成“要有三分之二走出困境”的目标。市属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为公司制的累计达152户,股本总额65.97亿股;市属工交、基建、流通企业改为有限责任公司累计303户,上市公司健康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加快中小企业改制,全年中小企业完成改制累计达5167户,增强了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全市产权制度改革累计达4635户,占改制企业的89%。

各项配套改革同步推进,力度不断加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继续深化,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在全面准备的基础上,新的医疗保险制度已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养老保险改革、职工分流安置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土地使用制度、企业产权制度和独立科研机构为主的事业单位等多项改革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住房制度改革日趋完善,货币化、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住房二级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和活跃。

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积极实施经济国际化、切实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四大战略取得成效。年末我市经济的出口依存度达到59.4%,比上年提高6.8个百分点,充分发挥了在全省的“龙头”带动作用;在限额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412.4亿元,增长27.4%,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9.4%,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在工业中非国有经济比重占到78.5%,在商业中非国有经济比重占到75.7%;城市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周边郊区市延伸,城市从规划、设计到建设、管理,更加注重城市整体形象和功能的完善与发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转型期中的结构性、机制性矛盾仍需下大力气加以解决;部分产业和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就业与再就业压力较大;收入分配差距有拉大趋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市场启动难度较大。

二、农业

农业稳步增长。各级党委、政府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业投入,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有效地促进了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市场适应能力增强,产业化经营程度提高。

全年种植业生产,因受结构调整和春秋两季旱情影响,全市主要作物品种中的粮食、油料总产减少,其它农作物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0.4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51%。全年完成幼林抚育面积1.26万公顷。

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畜牧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畜牧龙头企业、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加快,畜禽产品产量增加。

渔业生产发展良好。水产品总产量126.53万吨,比上年增长9.0%,其中,捕捞产量48.18万吨,养殖产量78.3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0.81%和16.1%。海、淡水养殖面积5.54万公顷,增长8.34%。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物资投入稳步增加,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59.2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6%。农用拖拉机12.70万台,增长20.1%,农用载重汽车0.96万辆,增长2.7%,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9.52万公顷,增长0.1%,农村用电量18.97亿千瓦小时,增长12.0%,地膜覆盖面积15.26万公顷,增长0.3%。

三、工业与建筑业

工业生产以企业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以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扭亏脱困”和全力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为主攻方向,全年取得高速发展,工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00.32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66.1亿元,增长21.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124.9亿元,增长25.1%;集体企业完成89.6亿元,增长18.0%;股份制企业完成83.6亿元,增长25.8%;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完成99.7亿元,增长18.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4.8亿元,增长20.9%。大企业、大集团继续发挥对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带动作用,大中型工业企业发展优势明显,完成增加值290.0亿元,增长21.8%,占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9.2%。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轻工业增加值227.0亿元,重工业增加值139.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6%和30.3%,轻重工业的比例为6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