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2 青岛市统计局

对内开放成绩显著。全年共引进内资项目985个,实际到位资金47.1亿元。其中实际到位资金千万元以上的大项目89个,到位资金32.7亿元。省内16个地市、国内25个省市的企业在青均有投资。

八、金融和保险业

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稳健货币政策,金融形势平稳,运行秩序良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73.13亿元,比年初增加156.61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437.44亿元,比年初增加91.5亿元,比上年多增53.85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35.32亿元,比年初增加37.51亿元,比上年少增加1.1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65.64亿元,比年初增加166.55亿元,比上年多增77.6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740.12亿元,比年初增加132.8亿元,比上年多增72.41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29.92亿元,比年初增加12.8亿元,比上年多增11.02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全年全市承保金额3865.24亿元。保费收入21.79亿元,其中:财产保费收入8.44亿元;人身保险费收入13.35亿元。赔付金额8.99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5.84亿元,人身险给付金额3.15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初步统计,2000年全市取得科技成果621项,其中,国际领先的76项,国际先进的82项,国内领先的287项,国内先进的176项。

科技市场交易活跃。全年共成交技术合同项目5532项,成交额4.06亿元。全年授权专利1613件,比上年增长13.0%。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0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大专院校11所,其中普通高校6所,在校学生4.61万人,比上年增长37.0%。中等学校462所,其中,普通中学349所,在校学生39.85万人,增长13.1%。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113所,在校学生9.89万人,减少7.8%。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已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54.9%。共有小学1247所,小学教学点68个,在校学生53.49万人,下降8.3%。学龄儿童入学率99.99%,初中入学率达99%以上。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全市共有各类文化机构639处。其中,影剧院54处,电影队280个,文化馆(站)211处,博物馆6处,公共图书馆11处,艺术表演团体11个,广播电台1座、11套节目,电视台1座、9套节目,有线电视台1座,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97.15万户。全市出版各类杂志1249.24万册,出版报纸21309万份。共创作长篇小说3部,中短篇小说20部;长篇纪实文学3部。档案事业发展迅速,全市共有档案馆15处,档案管理与改革进一步发展。

卫生事业继续加强。2000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2911处,其中,医院、卫生院231处,卫生防疫机构18处,妇幼保健机构9处,门诊部(所)、卫生保健所、医务室2601处。年末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22万人,其中,医生1.49万人。全市拥有医疗床位2.44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2.01万张。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2000年,全市运动员在各项比赛中共获得金牌161.5枚,银牌90枚,铜牌96枚。共打破全省纪录7项,全市纪录12项。全市共有体育专业队8个,队员160人。重点体校5所,学员800人,业余体校13所,学员2000人。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成绩显著。2000年,我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投资的机遇,重点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市容美化亮化、道路环境建设等都取得新成绩。城市供水、供气、供电、供热等能力继续增强,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被命名为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城市供水:城市供水量2.45亿吨,比上年增长1.7%。城市用水量2.33亿吨,增长2.2%,其中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分别为1.09亿吨和1.24亿吨。

城市供气:城市使用液化气、煤制气的总户数达到63.8万户,比上年增长10.4%。全年供应液化气总量4.87万吨,比上年下降16.0%,供应煤制气总量9567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0.7%。城市气化率达到9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城市供电:全年实际用电量106.78亿千瓦时,增长14.1%。其中工业用电71.06亿千瓦时,居民生活用电16.04亿千瓦时,分别增长15.4%和4.8%。

城市供热:全年新增供热面积246.12万平方米,累计供热面积达到1121.6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7.0%。

公共交通:年末市区公共汽、电车线路140条,比上年增加17条,总长度2711公里,比上年增加372公里。共有营运的公交汽、电车3271辆,其中专线车、双层车2137辆。

道路及下水道:市区铺装人行道板57万平方米。新建、翻建道路79万平方米。年末道路总长度1200公里,比上年增加55公里。城市下水道总长度1360公里,增加60.5公里。

环境保护及其它:市区噪声达标面积92.93平方公里,覆盖率达到80.20%。全年完成污染企业治理项目35个,完成投资6218万元。市区共植树103.61万株,栽种绿篱7.86万米,铺设草坪61.07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0%,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新增设公共绿地237.49公顷,全市园林绿地面积7439.56公顷,人均占有公共绿地8.5平方米。全市现有公园、动物园37个。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计划生育成绩显著,人口继续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为706.65万人,比上年增长0.52%。其中,市区234.60万人,增长1.15%;五市(县级)472.05万人,增长0.22%。全年新出生人口7.31万人,出生率为10.38‰;死亡人口4.95万人,死亡率为7.02‰;全年净增人口2.3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6‰。

城乡居民收支增长较快,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0年,城镇居民收入在上年有较大增加的基础上继续较快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日益改善。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16元,比上年增长10.1%,人均消费性支出6677元,增长11.6%。农民人均纯收入3637元,增长6.5%。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2000年,新建成住宅381.6万平方米,拆迁安置政策在改革中进一步完善。全面完成了在城市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重点办好的12件实事。年末城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4.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5.86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97%。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工资水平因企业效益的改善得到较快提高。2000年全市职工人数118.3万人,比上年减少0.6%。全年职工工资总额120.4亿元,增长20.3%;职工平均工资10072元,增长19.8%。再就业工程力度加大,有关下岗安置的各项政策得到认真落实。全年城镇共安排就业3.9万人,各类职业介绍所业务得到进一步规范,全年共介绍9.1万人次就业,组织1.8万人次参加就业前培训。全年累计分流安置下岗职工4.0万人。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5%。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0年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8341张,收养7139人。

注: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公报中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幅按可比价计算,按经济类型分组的增加值增幅按现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