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据青岛海关统计,青岛口岸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279.71亿美元,增长11.2%,其中出口额163.69亿美元,进口额116.02亿美元,分别增长14.8%和6.4%。 利用外资成绩显著。全年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255项,合同外资金额36.06亿美元,增长34.0%。实际利用外资15.98亿美元,增长24.6%,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已突破100亿美元。年末实有注册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4937家,增长24.5%,其中中外合资1616家,增长16.9%;中外合作287家,增长15.3%;外商独资3031家,增长30%。截止年末,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5家落户青岛,共投资项目72个,合同外资达9.15亿美元。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继续发展。全年对外经济合作合同金额4.07亿美元,增长68.9%;完成营业额3.74亿美元,增长90.4%;共派出劳务人员5956人次。 对内招商引资工作成绩显著。2001年全市共引进内资项目1446个,实际到位资金73.25亿元,增长55.4%。其中千万元以上的大项目249个,到位资金56.2亿元,增长71.9%。 八、金融和保险业 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稳健货币政策,有针对性地扩大贷款力度,有力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居民个人消费的增长,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32.39亿元,比年初增加176.33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495.53亿元,比年初增加56.90亿元,比上年少增34.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18.74亿元,比年初增加83.42亿元,比上年多增45.9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079.89亿元,比年初增加123.46亿元,比上年少增43.0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770.24亿元,比年初增加79.22亿元,比上年少增3.06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38.71亿元,比年初增加51.49亿元,比上年少增1.79亿元。居民个人消费信贷余额达到119.73亿元,较年初增加50.03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全年全市承保金额4065.98亿元。保费收入28.81亿元,其中:财产保费收入9.89亿元;人身保险费收入18.92亿元。赔款支出金额6.67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6.05亿元,人身险给付金额0.62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初步统计,2001年全市取得科技成果457项,其中,国际领先的56项,国际先进的60项,国内领先的211项,国内先进的130项。 科技市场交易活跃。全年共成交技术合同项目8632项,增加3100项;成交额6.21亿元,增长28.5%。全年授权专利1417件。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1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大专院校11所,其中普通高校6所,在校学生6.07万人,增长31.6%。中等学校464所,其中,普通中学352所,在校学生44.37万人,增长11.4%。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112所,在校学生9.87万人,减少0.2%。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53.5%。共有小学1194所,在校学生49.91万人,下降6.7%。学龄儿童入学率99.99%,初中入学率达99%以上。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市共有各类文化机构626处。其中,影剧院54处,电影队279个,文化馆(站)188处,博物馆6处,公共图书馆12处,艺术表演团体11个,广播电台1座、9套节目,电视台1座、11套节目,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16.52万户。全市出版各类杂志1331.7万册,出版报纸20097.2万份。共创作中短篇小说20部,长篇纪实文学2部;电视剧本17集。有两部作品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档案事业发展迅速,全市共有档案馆15处,档案管理与改革进一步发展。 卫生事业不断巩固。2001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3199处,其中,医院、卫生院217处,卫生防疫机构28处,妇幼保健机构8处,门诊部(所)、卫生保健所、医务室2895处。年末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28万人,其中,医生1.58万人。全市拥有医疗床位2.48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2.03万张。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进步。2001年,全市运动员在各项比赛中共获得金牌161枚,银牌146枚,铜牌138枚。共打破全国纪录1项,全省纪录2项,全市纪录27项。全市共有体育专业队9个,队员140人。重点体校13所,学员1500人,业余体校22所,学员3000人。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成绩显著。2001年,我市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市场化运作步伐,城市供水、供气、供电、供热、公交等能力继续增强,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建设完成了一批道路环境综合整治、垃圾处理、海堤保护、河道环境整治及生态保护项目,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城市供水:城市供水量2.59亿吨,增长2.0%。城市用水量2.39亿吨,增长0.8%,其中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分别为1.16亿吨和1.23亿吨。 城市供气:城市使用液化气、煤制气的总户数达到64.1万户,增长10.3%。全年供应液化气总量5.13万吨,增长9.1%,供应煤制气总量11814万立方米,增长23.5%。城市气化率达到99%,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城市供电:全年实际用电量116.10亿千瓦时,增长8.7%。其中工业用电76.20亿千瓦时,居民生活用电17.62亿千瓦时,分别增长7.2%和9.9%。 城市供热:全年新增供热面积183万平方米,累计供热面积达到1305万平方米,增长16.4%。 公共交通:年末市区公共汽、电车线路145条,比上年增加5条。共有营运的公交汽、电车3340辆,较上年增加199辆。年末全市共有出租汽车8999辆,较上年增加1071辆。 道路及下水道:市区铺装人行道板18万平方米。新建、翻建道路68万平方米。年末道路总长度1253公里,增加61公里。城市下水道总长度1480公里,增长1.4%。 环境保护及其它:市区噪声达标面积96.96平方公里,覆盖率达到81.42%。市区共植树163.55万株,栽种绿篱6.11万米,铺设草坪44.39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新增公共绿地186.36公顷,全市园林绿地面积7703公顷,人均占有公共绿地9.1平方米。全市现有公园、动物园39个。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计划生育成绩显著,人口继续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为710.49万人,增长0.54%。其中,市区237.60万人,增长1.28%;五市(县级)472.89万人,增长0.18%。全年新出生人口67369人,出生率为9.51‰;死亡人口46362人,死亡率为6.54‰;全年净增人口3839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7‰。 城乡居民收支继续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1年,政府先后两次增加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收入和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加大了社会保障力度,提高了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在上年有较大增加的基础上继续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31元,增长8.9%,人均消费性支出6849元,增长2.6%。农民人均纯收入3901元,增长7.3%。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2001年,新建成住宅456.40万平方米,折迁安置政策在改革中进一步完善。年末城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5.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8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6.5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3平方米。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工资水平继续提高。2001年全市单位从业人员103.3万人,下降0.1%。全年职工工资总额135.6亿元,增长12.7%;职工平均工资11426元,增长13.4%。下岗失业并轨工作进展顺利,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健全区街劳动服务机构等措施扩大就业,全年共安排5.5万人次就业,组织2.6万人次参加就业前培训。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1年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9450张,收养7887人。 注: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经济类型分组的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