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卫生事业继续加强。1999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2185处,其中,医院、卫生院235处,卫生防疫机构19处,妇幼保健机构11处,门诊部(所)、卫生保健所、医务室1859处。年末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2万人,其中,医生1.45万人。全市拥有医疗床位2.55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1.98万张。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1999年,全市运动员在各项比赛中共获得金牌145枚,银牌92枚,铜牌60枚。共打破全国纪录2项,全省纪录19项,全市纪录28项。全市共有体育专业队8个,队员120人。重点体校5所,学员586人,业余体校11所,学员1680人。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绩。1999年,我市抓住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的机遇,完工和开工建设市以上重点城建工程30项,香港路改造、澳柯玛和镇宁立交桥、团岛污水处理厂、栈桥综合治理、潍莱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棚户区改造、市容美化亮化、道路环境等都取得新成绩。城市供水、供气、供电、供热等能力继续增强,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城市居民环境进一步改善。 城市供水:城市供水量2.41亿吨,比上年增长1.3%。城市用水量2.28亿吨,增长2.7%,其中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分别为1.13亿吨和1.15亿吨。 城市供气:城市使用液化气、煤制气的总户数达到57.8万户,比上年增长4.1%。全年供应液化气总量4.2万吨,比上年下降7.3%,供应煤制气总量7319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2.8%。城市气化率达到96.0%,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 城市供电:全年实际用电量88.12亿千瓦时,增长12.5%。其中工业用电56.18亿千瓦时,居民生活用电15.31亿千瓦时,分别增长13.5%和7.1%。 城市供热:全年新增供热面积180万平方米,累计供热面积达到882.9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5.7%。 公共交通:年末市区公共汽、电车线路123条,比上年增加28条,总长度2339公里,比上年增加480公里。共有营运的公交汽、电车2395辆,其中专线车、双层车1369辆。 道路及下水道:市区铺装人行道板66.6万平方米。新建、翻建道路108条。年末道路总长度1145公里,比上年增长3.5%。城市下水道总长度1299.5公里,增长7.4%。 环境保护及其它:市区噪声达标面积113.85平方公里。全年完成污染企业治理项目120个,关停并转迁项目15个。市区共植树69.12万株,栽种绿篱2.82万米,铺设草坪35.69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90%,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新增设公共绿地138公顷,全市园林绿地面积7005.4公顷,人均占有公共绿地7.35平方米。全市现有公园、动物园36个。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总人口为702.97万人,比上年增长0.49%。其中,市区231.94万人,增长1.03%;五市(县级)471.03万人,增长0.22%。计划生育成绩显著,人口继续低速增长。全年出生人口6.48万人,出生率为9.24‰;死亡人口4.56万人,死亡率为6.50‰;全年净增人口1.9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4‰。 城乡居民收支增长较快,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1999年,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出台了增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提高离退休人员待遇,提高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失业救济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费标准等一系列增加居民收入的政策,确保了居民生活不断提高。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82元,比上年增长11.1%,消费性支出5981元,增长7.5%。农民人均纯收入3415元,增长7.5%。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1999年,新建成住宅461.3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步伐加快,当年回迁2.03万户。至此,原定计划棚户区改造任务全部完成,实现了市委、市政府“决不把棚户区带入二十一世纪”的承诺。基本解决居民住房漏雨的问题。全面完成了在城市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重点办好的12件实事。年末城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3.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8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5.1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1平方米。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工资水平提高。1999年全市职工人数119.0万人,比上年增长2.3%,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59万人,比上年增长6.9%。全年职工工资总额100.1亿元,增长14.8%;职工平均工资8405元,增长11.8%。年内再就业工程力度加大,有关下岗安置的各项政策得到认真落实。全年城镇共安排就业3.6万人,各类职业介绍所介绍11.5万人次就业,组织4.4万人次参加就业前培训。全年累计分流安置下岗职工2.1万人,安置率为52.2%。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1999年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7733张,收养6632人。 注: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