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2 济南市统计局

2009-02-27

济南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济南调查队

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及时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运行质量总体较好,社会民生继续改善。(注1)

一、综 合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3017.4亿元,比上年增长13.0%(注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5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330.7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增加值1511.7亿元,增长16.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45724元/人(注3),增长12.9%,折合美元6589.7美元/人。

济南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比重由2007年的5.9:45.2:48.9调整为2008年的5.8:44.1:50.1。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237.7亿元,增长18.4%,占生产总值比重41.0%,提高1.2个百分点。经济外向度18.5%(注4),与上年持平。

发展方式呈现向好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2008年,年末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达到605家,比上年末增加28家,其中年工业总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219家,增加38家;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60亿元,增长25.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37.3%,上升2.0个百分点。新能源与节能、交通装备、新材料、生物工程、先进制造等行业发展较快。“双高”行业得到有效控制。2008年,高耗能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72亿元,增长11.4%;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2.3%,降低2.1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分别下降4.4%、42%。全社会用电量202.5亿千瓦时,增长6.2%,低于GDP增幅6.8个百分点。节能减排成效显著,重点节能减排项目进展顺利,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呈加快下降趋势。

运行质量总体较好。2008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82482元/人,增长12.1%(按从业人员计算)。各项税收总额403.4亿元,增长14.6%,其中:服务业实现税收213.8亿元,增长23.9%。全市地域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922.6亿元和186.0亿元,分别增长20.4%、18.5%。地域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30.6%,提高1.0个百分点(注5)。

社会民生继续改善。居民收入继续增加。2008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802元,增长15.5%;农民人均纯收入7180元,增长14.0%。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88.5亿元,比年初增长25.4%。社会保障能力增强。年末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长11.9%、22.2%、12.9%、6%和7%;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8.5万人,参保率达到75%。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月人均280元提高到30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年人均960元提高到1080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继续提高。2008年新改扩建敬老院20处,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2400元提高到2600元,分散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1400元提高到1600元。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取得新进展,开工建设拆迁安置房11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竣工10.6万平方米。

尽管2008年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尤其是第四季度经济增长明显放缓,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形势严峻,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增多,农民持续增收面临许多障碍等。

二、农业和农村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2008年,粮食生产连续六年获得丰收,呈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的良好势头。粮食播种面积677.9万亩,增长2.3%;粮食总产281.5万吨,增长5.0%,亩产415.3公斤,增长2.7%。蔬菜生产保持稳定增长,蔬菜产量达到548.4万吨,增长5.0%;畜牧业呈现恢复性增长,肉、蛋、奶产量分别增长9.5%、1.0%、9.6%;渔业生产基本稳定,水产品产量达到 4.1万吨,增长2.8%;造林绿化取得积极成果,完成造林合格面积12364公顷,增长17.2%。森林覆盖率达到27.8%,提高1.2个百分点。

2008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品产量 比上年±%

粮食 万吨 281.5  5.0

棉花 万吨 3.5  -0.7

油料 万吨 5.9  2.2

水果 万吨 45.3  1.0

蔬菜 万吨 548.4  5.0

肉类 万吨 36.2  9.5

禽蛋 万吨 35.3  1.0

奶类 万吨 28.2  9.6

水产品 万吨 4.1  2.8

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全市新发展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家,累计达到265家;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53%的农户纳入了农业产业化的经营范畴。全市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160家,覆盖了粮食、畜禽、林果、瓜菜、食用菌、药材、渔业、花卉苗木等8大产业。

强农惠农力度加大。惠农政策落实到位。财政投向“三农”资金14.04亿元,增加2.34亿元,其中“四项补贴”3.80亿元,增加1.93亿元。新农村建设“十大行动”扎实推进。村村通柏油(水泥)路率、通客车率和通自来水率分别达99.5%、99.7%、94.8%,建成户用沼气3.43万户,完成荒山绿化面积8.9万亩,退耕还果面积3.7万亩。对农村中小学校补助公用经费达1.55亿元,困难家庭学生补助费424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镇、村覆盖率达100%,参加人数319.7万人,参合率达到98%。参合农民累计报销医药费19855.7万元,受益人口达到321.5万人次。五保户集中供养率已达80%,提高10个百分点。第二批10个小城镇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城镇面貌明显改善。完成县级配送中心3家,提升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3处,标准化农家店改造建设600家。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势平稳。200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140.1亿元,增长1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注6)增加值1095.0亿元,增长12.0%。

效益增幅有所回落。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704.0亿元,增长21.2%,增幅回落2.2个百分点;实现利税361.9亿元,增长8.2%,回落19.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80.0亿元,增长1.8%,回落29.0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达到13.6%,上升2.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达到33.2亿元,增长2.4倍。

工业产品结构得到调整。高新技术产品增长较快,微型计算机42.2万台,增长35.1%;电子计算机8.3万台,增长35%;载货汽车10.64万辆,增长6.2%;光通信设备2.5万台,增长39.1%。高耗能产品产量下降,钢1125万吨,下降7.4%;钢材956.1万吨,下降11%;发电量124亿度,下降4.1%;原煤263.9万吨,下降1.7%;塑料制品26.2万吨,下降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