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2 济南市统计局

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533.6亿元,比上年增长4.8%。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指批发业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和零售业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商品销售收入净额311.1亿元,增长7.4%,其中连锁商店商品销售收入净额81.3亿元,增长24%。

八、对外经贸

出口贸易增速加快,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2002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6%。其中进口额8亿美元,下降21.1%;出口额7亿美元,增长17%。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133个,合同利用外资5.06亿美元,增长11.9%;实际利用外资5.42亿美元,增长27.4%(其中:省考核口径实际利用外资3.7亿美元,增长31.8%)。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取得新进展。2002年,全市共签订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60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8%;完成营业额9000万美元,增长211%。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2002年,全市地域财政收入234.6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55%,比上年提高0.59个百分点。其中地方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66.25亿元,增长15.4%。全年完成税收总额151.1亿元,比上年增收12.5亿元,增长9.0%。

金融业形势稳定。2002年,全市金融机构年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017.2亿元,比年初增长27.0%;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088.0亿元,增长26.8%,其中工业贷款237.2亿元,增长16.8%。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703.6亿元,比上年增长7.0%;现金支出2596.1亿元,增长7.2%。货币回笼继续增加,全年货币净回笼108.2亿元,比上年增加1.3亿元。全年有价证券交易成交额446.5亿元,下降69.7%。其中受股票二级市场低迷影响,股票交易额349.4亿元,下降61.2%。

保险业持续发展,全民保险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年各类保险承保额3234亿元,比上年增长44.4%;其中企业财产保险增长121%,家庭财产险增长151.5%,货物运输险下降20%,养老金险下降41.7%,人身意外伤害险增长42.8%。保险业务收入21.1亿元,增长26.1%,保险业务支出5.2亿元,下降4.7%。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新闻、宣传、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2002年,年末拥有各种艺术团体1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134个,博物馆8个,档案馆14个,公共图书馆8个。全年出版报纸10.61亿份,各类杂志1.08亿册,图书3.75亿册。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分别为98.96%和98.32%,广播平均每日播出时间213:45,电视平均每周播出时间1943:45,分别增加1:35和183:20。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城乡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2002年,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708个,其中医院125个。年末卫生机构病床22100张,比上年增长0.89%;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6万人,增长0.56%。其中:医生1.68万人,比上年增长0.6%。每千人拥有病床3.84张,每千人拥有医生2.92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成绩。2002年,济南运动员在全国比赛中获金牌12枚,银牌6枚,铜牌5枚;在全省比赛中获金牌204枚,银牌105枚,铜牌99枚。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2002年,我市城市建设继续围绕“五年大变样”的目标,继续实施了“造绿工程”、“蓝天工程”、“灯亮工程”,进行了“退路进厅”、户外广告整顿、人行道铺装改造等综合整治,城市面貌又有新的改观。引黄以及城市应急供水、兴济河污水处理厂、绕城高速公路南线、经十东路改造、泉城路拓宽、电信无线市话扩容、车站广场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燕山立交、顺河高架路北延长线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总体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全年新增公共绿地面积3787.2万平方米,年末城市绿地覆盖率达到37%。

城市公用事业快速发展。2002年,煤气、液化气供气量分别达到4400万立方米和4.85万吨,用气人口110万人;天然气供气总量3915万立方米,用气人口62万人;用气普及率达94%。全年自来水供水量2.6亿吨。公交事业继续迅速发展,年末公交汽车营运线路111条,比上年净增6条;营运线路总长度2251公里,增加16公里;年末拥有各种公交营运车辆10238辆;全年客运量4.3亿人次。年末拥有各种类型出租汽车7500辆。

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和污染防治取得较大进展。2002年末,市区累计建成烟控区面积为134.1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为88.98平方公里;燃煤含硫量合格率达到87%。城市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SO2)、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年均值分别为0.055毫克/立方米、0.129毫克/立方米和0.040毫克/立方米。水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8.5分贝,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4.1分贝,均达到国家标准。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在控制范围内均衡增长。2002年,全市年末常住总人口575万人,比上年增长1.06%。城市化步伐加快,非农业人口285.8万人,增长13.83%。全市人口出生率10.02‰,上升0.2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6.33‰,上升0.3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3.69‰,下降0.15个千分点。全市男女性比例为102.16:100。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改善。2002年,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12.1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395元,增长16.73%。其中:中央属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9113元,增长13.88%;省属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965元,增长22.42%;市属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383元,增长19.67%;县及县以下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046元,增长15.57%。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982元,增长14.6%。人均消费性支出7426元,比上年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3356元,增长4.4%;人均生活费支出2134元,增长3.7%。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生活质量提高。城市恩格尔系数(注5)32.9%,农村恩格尔系数39.8%,分别比上年减少0.2和1.6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金融资产进一步增加。2002年,年末全市居民金融资产总量806.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43.9亿元,比年初增长20.0%。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有所改善。2002年,商品住宅销售面积186.4万平方米,增长58.9%;其中个人购买151.2万平方米,个人购买比例已达81.1%。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17.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30.6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