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宜春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宜春调查队 (2009年4月12日) 2008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的雨雪低温冰冻等严重自然灾害和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开展“解放思想求突破、科学发展促赶超”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动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顽强拼搏,克难奋进,沉着应对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全市经济呈现增长较快、物价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格局,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达到615亿元,可比增长13.8%,增幅创14年来新高,人均GDP突破万元。一二三产增加值依次达133.59亿元、319.8亿元、161.61亿元,分别增长6.7%、19.4%和10.1%。分季看,前三季度增速小幅加快,依次分别增长12.5%、13.4%和14%,第四季度受金融危机影响增速略有放缓,全年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快速平稳态势。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2.250.327.5调整为21.75226.3,第二产业比重在2007年首次突破50%的基础上又提高了1.7个百分点,“二三一”结构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工业仍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76亿元,增长22.4%,工业对宜春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4.2%。农业基础地位得到保持,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更加巩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7.3%,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 财政收支规模实现三年翻番。200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地方收入、财政支出分别较2005年增长110%、101%和124%,均实现三年翻番。全年财政总收入突破60亿元,达到64.9亿元,增长2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6.47亿元,增长28.6%。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0.6%,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90.8%。县乡财力不断增强。10个县(市、区)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幅均在21%以上,樟树成为继丰城之后我市又一个财政总收入超10亿元的县级市。丰城尚庄街道和高安八景镇的财政总收入双双超1亿元,实现了全市亿元乡(镇、街道)零的突破。重点税源稳步增长。全市纳税超1000万元企业达62个,比上年增加18个,超亿元企业达6户,比上年增加1户。财政支出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04.4亿元,增长34.3%,是20年来支出增速最快的一年,支出保障明显增强。 市场物价高位回稳。受国际以基础原材料为主的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2008年,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5.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6%,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6.0%,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1-7月比上年同期上涨7.1%为分界点,我市市场物价走出了一条前高后低的曲线。从8月份开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5个月回落,表明控制物价上涨取得积极效果。 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领域和行业增速放缓,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资源约束、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农民工返乡增多,农民增收压力加大等等。 农业 农业生产加快发展。虽然受到年初冰雪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2008年农业仍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46.92亿元,可比增长8.65%。强农惠农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共落实综合直补资金4.96亿元,发放水稻良种补贴1.04亿元。粮食连续5年增产,总产量达365万吨,增长3.71%。油料总产量15.2万吨,增长10.08%;水果总产量11.77万吨,增长6.24%;蔬菜总产量141.23万吨,增长21.5%。农作物全年种植面积86.61万公顷,增长3.31%。 畜牧、水产业稳步增长。全市共发放能繁母猪补贴3854.37万元,受国家促进生猪生产的政策推动,生猪出栏494.06万头,增长5.67%。家禽出笼3395.66万羽,增长11.95%;肉类总产量46.11万吨,增长7.38%。全年水产品产量达28.73万吨,增长6.01%。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44家,带动38万多农户,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1200元。全年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企业总产值达131亿元,创利税16.8亿元,实现出口创汇7880万美元。全市“三品”农业快速推进,与上年相比,全市无公害农产品论证数51个,增加14个;绿色食品论证数51个,增加3个;有机农产品论证数39个,增加7个。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新农村建设试点扎实推进,全年共落实试点建设财政配套资金1.44亿元,878个试点村平均投入30多万元,并全部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高标准建设100个示范点。全市试点村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改水入户率99.95%,改厕入户率99.7%,改路率100%;拆除空心房44.6万平方米,建新房61.76万平方米,整修房屋99.19万平方米。制定了“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1002个,形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697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新建沼气池12520个,新建农村水泥(油)路1351.9公里。 工业和建筑业 规模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200亿元。2008年,全市67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212.85亿元,增长22.1%。其中,地方工业完成增加值185.9亿元,增长22.3%。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建材、机械、食品、医药和电力能源等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131.89亿元,增长19.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2%,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达58.9%。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较快,工业产品结构改善。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5.06亿元,增长42.1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6.47%。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在工业总量扩张的同时,注重增强企业实力,工业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升。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78.39亿元,增长35.85%;实现利润40.22亿元,比上年增加11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26.89%,比上年提高38.32个百分点。 工业园区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宜春经济开发区和8个县(市、区)工业园均为省级重点园区,其中7个工业园被批准为省级民营科技园。“江西上高台商创业园”由省政府批准设立,奉新县列入全省首个纺织印染集控区;省级产业基地10个,高安建筑陶瓷基地成为“中国建筑陶瓷产业基地”。9个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达1159家,其中当年新增入园企业114家。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2.11亿元,增长40.67%;上交税金27.66亿元,增长39.74%;安置就业人员19.09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