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沉着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多种自然灾害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带来的严峻困难和挑战,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出速度和效益、生产和需求协调、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主要指标达到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 一、综合 国民经济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52.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1%。增幅同比加快了1.0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2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93.33亿元,增长21.2%;第三产业增加值97.42亿元,增长15.2%。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7.1∶33.8∶39.1调整为24.53∶36.93∶38.54。人均生产总值为4048元,比上年增加522元,增长14.8%;全社会劳动生产率8127元/人,比上年增长7.5%。公有制经济在改革开放中稳步发展,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脱困成果进一步巩固,混合所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市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7.7万户,比上年增长10.6%;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37.2万人,比上年增长21.8%。市场价格稳中略升。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1%,比上年上涨1.1%,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升3.1%,消费品价格上升0.4%。分类别看,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升幅最大,同比上升4.3%;其次为居住类,上升4.2%。全年市区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99.7%,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食品类、金银珠宝类和燃料类价格分别上升3.3%、2.9%和0.1%;而服装、鞋帽类价格则下降2.4%。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市财政总收入22.3亿元,比上年增长15.9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3.71亿元,增长16.2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够优化,城市化进程比较滞后,经济外向度偏低,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不够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收入增长比较缓慢,增收路子还不够宽,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二、农业 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调整。全市农业总产值109.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79%。农作物种植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快调整步伐,大力推进品种、品质和布局的优化,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1.8万公顷,比上年调减1.8万公顷,其中早稻14.5万公顷,减少7.6%。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升有降,全年粮食总产量203.48万吨,下降6.3%,其中早稻产量68.52万吨,下降7.8%;油料总产量9.36万吨,下降10.9%,其中油菜籽产量5.1万吨,减少12.1%;棉花产量0.34万吨,增长61.9%;麻类产量0.11万吨,下降26.7%;水果产量3.7万吨,下降22.9%。林业生产加快发展。全市各地把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放在首位,进一步加快了植树造林、国土绿化和低产林改造的步伐,森林面积扩大,覆盖率提高,林木蓄积量增加,主要林产品产量增长较多。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3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0.72%;森林覆盖率高达55.4%。 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全市生猪出栏203.68万头,比上年增长12.15%;牛出栏3.92万头,增长24.4%;家禽年末出笼达2887.13万只,增长4.67%;牛奶产量401吨,下降13.92%;禽蛋产量3.51万吨,增长13.96%;肉类总产量20.40万吨,增长11.48%。渔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26.02万吨,比上年增加2.16万吨,增长9.05%,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6.94万吨。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机械化程度稳步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62.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40.6万千瓦,增长10.9%;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1.5万吨,减少2.3万吨;农村用电量6.3亿千瓦小时,增长10.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化进程加快。全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75.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8%。其中,国有及产品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5.5亿元,增长27.03%。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增加值15.1亿元,增长8.72%;集体企业0.86亿元,增长4.01%;股份制企业4.36亿元,增长82.6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2.13亿元,增长50.43%。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增加值11.2亿元,增长21.61%;重工业增加值14.3亿元,增长32.32%。产销衔接状况保持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7.88%。 工业产品结构继续调整和优化。有色金属、建材、食品、光学仪器、纺织、化工等行业受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影响,市场销售形势好,产品产量均有大幅增长,其中:供电量增长29.97%,铜加工材增长10.73%,十种有色金属增长44.28%,轴承增长13.59%,水泥增长34.48%,白酒增长1.74%,磷肥增长148.77%,中成药增长54.47%,布增长54.55%,丝增长6.58%。原煤增长38.78%。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86亿元,比上年增长182.73%,其中国有企业实现利润1.04亿元,增长554%;集体企业实现利润0.087亿元,增长2.7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0.28亿元,增长33.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6.97亿元,增长47.41%。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6.36%,比上年提高10.82个百分点。全市工业加大扭亏力度,亏损企业亏损额有所下降。全市亏损企业亏损额0.61亿元,同比下降38.12%,其中:国有企业减亏65.32%;大中型企业减亏71.48%。亏损面为24.8%。 建筑业生产发展加快,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7.7亿元,比上年增长33.2%。全市资质等级四级及以上的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7.0亿元,增长39.8%;实现利润2975万元,比上年增长4.68%;实现税金7605万元,增长1.09%。施工房屋面积396.26万平方米,增长73.31%;竣工房屋建筑面积235.1万平方米,增长77.0%;实现利税10580万元,增长2.0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长。随着我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投资需求已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亿元,比上年增长43.52%。全市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6.04亿元,比上年增长85.2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9.7亿元,增长74.2%;更新改造投资7.79亿元,增长100.02%;房地产开发投资16.8亿元,增长160.78%;其它投资1.73亿元,下降20.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