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1 宜春市统计局

宜春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宜春调查队

(2008年4月15日)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市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心圈廊”发展战略,全面打响中心城“三大战役”,加快推进“四个宜春”建设,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经济运行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一、综   合

国民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全市经济在持续几年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08.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6%,人均生产总值达9441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13.15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55.69亿元,增长20.6%;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40.02亿元,增长9.0%。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1:46.6:30.3调整为22.2:50.3:27.5,第二产业比重首次突破50%,比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二三一”结构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66.7%。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4%,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2007年全市财政收入跨上了50亿元的新台阶,达到50.33亿元,增长30.1%,增幅创近20年来最好水平;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8.36亿元,增长29.9%。全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9.9%,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全市税收收入完成45.35亿元,增长34%,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90.1%,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6.3个百分点。县级财政收入再创新高,丰城市突破13亿元,列全省99个县(市、区)第四位。乡镇财政进一步壮大,全市财政总收入超千万元乡镇达57个,比上年增加7个,占乡镇总数31%;其中超5000万元乡镇5个,比上年增加3个。重点税源稳步增长,全市纳税超过1000万元企业达44户,比上年增加15户,樟树四特集团成为全市继丰电公司之后第二个纳税超2亿元的企业。

市场物价总水平呈攀升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37%,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5.26%,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27%。居民消费八大类价格呈现四升四降的格局,即食品类价格上涨12.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2.4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2.13%,居住类价格上涨3.3%;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下降0.32%,衣着类价格下降4.69%,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0.9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1.5%。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4.23%。

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资源节约、耕地保护、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农业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仍比较脆弱,物价上涨的压力增大等等。

二、农   业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2007年,全年共发放粮食直补、农业生产资料补贴、良种补贴33375万元,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05.0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8%。粮食总产和单产均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产量351.9万吨,增长4.59%。其中:早稻142.7万吨,增长5.92%,二季晚稻156.5万吨,增长3.21%。油料总产量13.8万吨,增长6.48%;水果总产量11.08万吨,增长9.23%;蔬菜总产量116.23万吨,下降0.9%。农作物全年种植面积83.83万公顷,比上年下降0.15%。

畜牧业得到恢复发展,水产品产量稳步提高。在国家促进生猪生产的政策作用下,连续几年下滑的畜牧业得到恢复性发展。全市共发放能繁母猪补贴1267.33万元,全年出栏肉猪467.57万头,增长23.98%,家禽出笼3033.1万羽;肉类总产量42.94万吨,增长18.57%。全年水产品产量达27.1万吨,增长5.8%。

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2007年,全市农业产业化基本形成了以28家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为核心,99家市级龙头企业为骨干,近300家县乡产业化组织为基础的发展态势。农业产业化企业总产值达59.54亿元,利税5亿元,出口创汇7079万美元。全市“三品”农业快速推进,与上年相比,全市无公害农产品论证数37个,增加4个;绿色食品论证数48个,增加9个;有机农产品论证数32个,增加5个。

新农村建设试点扎实推进,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1082个省定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改水55404户,改厕54892户,改造通村组道路2636.51公里,建设沼气池10840个,安装太阳能2312户。县乡水泥(油)路竣工里程1200公里,新增通水泥(油)路建制村290个。478座病险水库完成除险加固。拆破旧房98.78万平方米,新建房屋111.47万平方米,圆满完成了交通沿线村庄建筑环境整治。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规模进一步扩大。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7户,完成工业增加值155.11亿元,增长28.17%。其中,地方工业完成增加值134.39亿元,增长31.68%。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建材、机械、食品、医药和电力能源等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98.65亿元,增长23.84%,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达56.72%。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在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的同时,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得到较大改善。2007年,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94.69%,比上年提高了40.76个百分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56.24亿元,增长61.19%;实现利润28.30亿元,比去年增加13.76亿元。

工业园区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2007年全市着力推进宜春医药、奉新纺织、樟树盐化工、丰城煤电、高安建筑陶瓷、上高鞋革“六大产业基地”建设,9个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达1045家,其中当年新增入园企业52家。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9.25亿元,增长39.55%;上交税金20.51亿元,增长52.05%。安置就业人员18.02万人,园区经济为全市工业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

建筑业生产稳定发展。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74975万元,增长2.4%;全年建筑总承包和专业承包施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377万元;施工房屋面积570.2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395.7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与城市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9.04亿元,增长27.8%。其中地方投资完成237.02亿元,增长36.2%。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以上投资224.31亿元,增长28.4%。投资需求的稳定增长,为宜春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