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是“十五”时期的最后一年,也是推进“和谐创业、富民兴市、加速崛起”的重要一年。一年来,我们在宜春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先进性教育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的各项任务和预期目标,为“十一五”规划的起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综合 2005年,宜春经济在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发展的基础上,速度进一步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攀升。宜春市生产总值为372.2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8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56.3亿元,增长21.5%;第三产业增加值117.9亿元,增长11.0%。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构成,由上年的28.8:38.8:32.4调整为26.3:42.0:31.7。 价格水平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0%。其中居住价格上涨7.7%,食品价格上涨4.3%,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7%,家庭设备及用品价格上涨2.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下降2.3%,交通和通讯价格下降2.9%,医疗保健价格下降3.8%,衣着价格下降8.6%。 2005年,宜春市财政总收入跃上30亿元台阶,达到30.92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16亿元,增长15.79%。10县(市.区)财政总收入有8个过亿元,其中,有5个过2亿元。超千万元乡镇(街道)31个,比上年增加7个。 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观;市本级经济实力偏弱,辐射带动力不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很大,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农民增收难度大。 二、农业 2005年,宜春市认真贯彻执行中央“一号文件”,落实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资金1.54亿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90余万元,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形势喜人,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64.8亿元,比上年增长3.21%(按可比价计算),各类农产品全面喜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326.2万吨,比上年增长3.08%。其中:早稻132.72万吨,增产6.86%,晚稻175.95万吨,与上年持平;油料总产量12.98万吨,增长6.06%;水果总产量9.61万吨,增长22.42%;蔬菜产量117.2万吨,增长1.34%。农作物全年种植面积达844684公顷,比上年增长1.27%。 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全年生猪出栏395.9万头,增长12.35%;出售和自宰肉牛17.68万头,比上年增长15.24%。肉类总产量38.87万吨,增长13.42%。其中猪肉产量31.15万吨,增长15.24%;牛、羊、兔肉产量2.53万吨,增长12.63%;禽肉产量5万吨,比上年增长4.07%。禽蛋产量5.91万吨,增长8.08%。水产品产量达到24.1万吨,比上年增长9.05%。 农业产业化进一步推进。宜春市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加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和高效经济作物占种植业的比重分别达到45.8%和35.9%,分别提高1.5和3.9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实现综合产值45.58亿元,增长47%;实现税收1.53亿元,增长41.3%,“三品”农业基地面积扩大30%,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9户,万载县被评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先进单位,奉新县被评为“全国农技推广先进单位”。高产油茶基地建设项目开始启动,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工程大规模展开,栽种杨树701万株,发展速生丰产林工作成为我国南方地区的典范。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5年,宜春市全面启动了解决6.3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新建农村水泥(油)路1164公里,新增通水泥路村委会144个。宜春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95.1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5.22%。农用排灌机械动力84.65万千瓦,增长19.36%。全年化肥使用量(折纯)20.81万吨,增长5.31%。农药使用量12906吨。农村用电量62002万千瓦小时,增长3.1%。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10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进一步稳固。全年宜春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07.36亿元,增长32.8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8.39亿元,比上年增长25.35%。其中地方工业增加值51.98亿元,比上年增长36.83%。 经济效益总体水平稳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7.21%。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3.15%,比上年提高26.96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94亿元,比上年增加4.13亿元;实现利税20.49亿元,比上年增加7.41亿元。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增加,有力地推动了建筑业生产迅猛发展。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7.02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全年建筑总承包和专业承包施工企业实现利润13.84万元。施工房屋面积588.1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387.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为宜春市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2005年,宜春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6.8亿元,比上年增长37.4%。其中地方投资完成145.9亿元,增长31.3%。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以上投资139.8亿元,增长41.6%;农村投资27.0亿元,增长19.1%。 重点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在交通、水利等领域确定了27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7.86亿元。宜春机场建设项目列入省“十一五”规划,选址工作已经开始。中心城防洪工程、丰城大联圩、筠安堤等重点防洪工程正抓紧施工,一批重点小(一)型病险水库加固工程陆续开工。完成公路改善工程、老区扶贫公路、国债项目工程256.8公里,国家重点项目武吉高速公路宜春段正式动工。 中心城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城乡建设管理进一步加强。城镇化率较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提高8个百分点,达到32.8%。中心城建设继续推进,袁河水厂顺利竣工,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正加紧建设,芦洲路和钓台路建设、鼓楼片区改造以及第三期小街小巷改造基本完成。中心城区通过实施综合执法、联创联建和市民自治,面貌显著变化,知名度日渐提高,城市管理工作连续三年列全省第一,先后迎接了国家园林城、全国绿化模范城和省文明城的考评检查并成功通过评审。县市城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奉新、上高、丰城、宜丰正式申报省级园林城市,其中奉新、上高已通过考核验收。全市完成旧村改造试点476个,得到国家建设部充分肯定;建成省级文明村镇示范点15个,高安八景镇、袁州温汤镇、宜丰潭山镇被评为“全国文明乡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