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科技队伍壮大,科研取得新成果。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70项,其中国家级14项,发展省级民营科技企业8家。年末全市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4425人,其中22985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全年取得科研成果36项,其中省级以上科研成果1项,专利申请75项。技术贸易机构29个,签订各类技术合同58项,成交额7042万元。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状况进一步改善,客货运输营运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公路、水路客运量5074万人,比上年增长9.96%,其中非国有经济客运量3721万人,增长1.35倍。旅客周转量23.57亿人公里,增长8.47%,其中非国有经济旅客周转量13.82亿人公里,增长21.34%。公路、水路货运量4366.9万吨,增长26.78%;货物周转量42.46亿吨公里,增长62.68%。全社会营运机动车辆拥有量2.57万辆,增长41.21%,其中汽车2.42万辆;其他机动车0.15万辆。 邮电通信服务功能日臻完善,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完成10.92亿元,固定电话用户达71.68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4.98%,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13.68部/百人,其中住宅电话37.7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2.2万户,增长21.75%,全市移动电话普及率13.78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17.43万户,增长0.17%。邮电通信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旅游产业逐步壮大,重点景区景点建设步伐加快,省级风景名胜区增至5个,靖安三爪仑被国家旅游局授予3A级旅游景区。全年全市国内旅游人数265.3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累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3.45亿元,增长33%;全年接待国际旅游者共计5453人次,比上年增长91%,旅游外汇收入203.27万美元,比上年47%。 七、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消费结构悄然改变,假日旅游、通信电子产品、住房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08%。 城乡消费品市场同步繁荣。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3.23亿元,增长14.22%;农村消费品零售额64.93亿元,增长10.07%。城市、农村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重分别为49.34%和50.6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10.68亿元,增长11.86%;餐饮业零售额14.6亿元,增长19.25%。供销社系统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额19780万元。 八、对外经济和横向经济联合 对外贸易增势强劲。据海关统计,我市2004年进出口贸易总额10592.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进口贸易额4622.5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2.3%;出口贸易额5969.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9.4%。在出口总额中,外贸企业完成1775.2万美元,增长13.5%;生产企业出口2984.1万美元,增长161%;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210.6万美元,增长95.5%。 招商引资成绩斐然。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293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4.12%。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取得新进展,上高县成为全省首批外派劳务基地县,宜丰县奋发竹业有限公司开创我市工业企业到国外投资先河。年末实有“三资”企业542家,其中当年新登记注册的“三资”企业68家。 九、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快速增长,对地方经济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200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19.95亿元,当年新增54.26亿元,增长20.42%,其中:企业存款余额51.96亿元,当年新增6.76亿元,增长15.6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8.38亿元,当年新增40.2亿元,增长19.3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14.75亿元,当年新增29.17亿元,增长13.04%,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47.87亿元,当年新增10.55亿元,增长2.78%。全年现金收入1066.41亿元,支出107.26亿元,净投放现金6.21亿元。 保险业加强服务创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全年保费收入6.93亿元,增长9.83%,其中财产保险1.62亿元,人身保险5.31亿元,分别增长22.72%和6.31%。全年支付各类赔款10387.5万元,增长14.16%,其中财险赔款8593万元,增长5.46%;人险给付1794.5万元,增长88.69%。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筹办农运会圆满成功,谱写了宜春历史的辉煌篇章。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全市上下围绕“成功看安全,圆满看接待,品牌看表演”的总体目标,克服种种困难,挑战巨大压力,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夺取了筹办农运会的全面胜利。宜春中心城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迎农运、创“三城”活动,一举获得省级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称号;320国道境内沿线全面进行了环境整治,面貌焕然一新;开幕式大型文体表演气势恢宏,竞赛工作井然有序,接待工作周密细致,安全保卫万无一失,后勤保障及时到位。整个筹办工作不仅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通令嘉奖,而且在这次严竣的考验中,铸就了我们宜春“坚韧不拔、不畏艰难,事在人为、负重奋进,众志成城、敢创一流”的精神。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2004年,成功举办市第二届艺术节,修复了袁州古天文台。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馆(站)185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10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1.4%;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4.95%。城乡各类电影放映单位90个。有线电视用户24.43万户。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建设全面完成。年末拥有各类医院38个,农村卫生院174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0559张,其中医院病床6023张。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2176人。其中执业医生和助理执业医生4992人,注册护师、护士3871人,卫生防疫机构12个,人员546人;专业防治机构10个,人员280人;妇幼保健机构11个,人员473人。 体育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2004年,在雅典奥运会上杨文军实现了宜春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在省级以上各类比赛中,我市体育健儿荣获金牌83枚、银牌101枚、铜牌28枚。群众参与体育事业建设积极性明显提高,全民健身运动再掀高潮。适龄学生体育达标率稳定在89%以上,向省体工队输送运动员16名,有6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达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与 环境保护 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得到提升,人口自然增长率平稳下降。据人口抽样调查统计,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4.27‰,死亡率6.22‰,自然增长率8.02‰,年末全市人口为530.44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