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实施“赶超型”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全力主攻两区,推进三大建设,三年确保财政收入翻番,五年实现全面进位”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团结拼搏,加压奋进,经济呈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势头,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民生进一步改善,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为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1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增幅连续四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4.69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138.89亿元,增长21.8%;第三产业增加值99.98亿元,增长9.8%。人均生产总值8197元,比上年增加1303元。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6.8:40.4:32.8调整为23.8:44.3:31.9,二三一结构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1.3%,比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49.8%。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14.8%。 财政收入增势强劲。全年财政总收入20.54亿元,比上年增长33.8%,增幅居全省第2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93亿元,增长36.6%,增幅居全省第1位。继临川区、东乡县的地方财政收入在我市率先突破亿元后,南城县、南丰县在2006年相继进入亿元县(区)行列。 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9%,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87%,居住价格上涨7.97%,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4.28%,交通和通信价格上涨3.45%,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0.45%,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下跌2.47%,衣着价格下跌3.50%。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3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59%。 2006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依然是: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弱,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二产比重偏低,工业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就业再就业压力大,影响社会稳定因素依然存在;政务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 二、农业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全年粮食总产达244.53万吨,增产5.21万吨,连续第三年获得丰收。棉花、烟叶总产分别达到3951吨和10568吨,比上年增长6.4%和80.9%。养殖业克服了病害及价格波动的影响,产量基本保持稳定,全年肉类总产量23.51万吨,比上年下降3.5%;水产品产量11.77万吨,比上年增长4.5%(见表一)。 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全市537个建设点按照“三清三改”标准,全部完成了整治任务。据统计,惠及农户2.56万户10.62万人,总投入2.11亿元,其中省扶资金4690万元,市、县(区)财政资金1342.1万元,市、县直单位帮扶资金128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34亿元,社会捐助资金1443.4万元;群众共投工投劳68.7万个工日,通过拆除空心房、破旧房、闲置猪牛栏等盘活了近30万平方米宅基地;兴建无塔供水408座,引山泉水255座,一户一泵供水6878座;兴建三格式户厕4785个,双瓮式户厕7538个,沼气式厕所1103个;硬化村内主干道31.9万米,硬化支路和入户路22.95万米,建下水道22.1万米;新建垃圾窖923个,清垃圾、污泥2.59万吨,清路障3519处;建沼气池2269个,安装有线电视1.3万户,安装电话1.26万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2145台。围绕“一县一业”,在建设点积极推进“一村一品”,重点发展南丰蜜桔、白莲、生猪、麻鸡、食用菌、烟叶、黄栀子、金银花等优良品种。2006年,全市537个建设点已形成主导产业的达349个,与各县(区)优势产业的吻合度达6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98.12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6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增幅居全省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57.97亿元,比上年增长65.3%;实现利税12.97亿元,比上年增长49.9%;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176.2,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见表二、表三)。 工业园区快速增长。全市10个工业园区内投产企业464户,比上年增加86户,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8.6亿元,比上年增长140.1%;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07.5亿元,比上年增长87.3%,实现利税8.4亿元,比上年增长58.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8.1%和64.5%;从业人员达到5.5万人,比上年多吸纳1.02万人。 县(区)工业快速增长。2006年11个县(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6.4亿元,比上年增长48.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5.5个百分点。其中:东乡、崇仁、黎川、乐安、宜黄、资溪增幅在60%以上。 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重点培育的医药、机械、纺织、食品和化建五大支柱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9.4亿元,实现利税7.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9.9%、30.3%。 建筑业发展速度保持平稳。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0.77亿元,同比增长18.1%,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3亿元,比上年增长16.7%。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合理扩张,工业投资领先增长。2006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8.64亿元,比上年增长29.0%,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46.33亿元,比上年增长33.6%。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二、三产业完成投资68.22亿元和75.5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9%和29.6%。第一产业投资略有下滑,完成2.55亿元,同比下滑9.0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投资中,采矿业完成投资2.54亿元,比上年增长54.1%;制造业完成投资58.37亿元,增长41.8%;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7.31亿元,增长30.6%。在第三产业投资中,增长较快的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2.9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1.9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1.2倍;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增长1.1倍。 2006年,全市城镇施工项目个数为766个,比上年增加96个。其中,新开工建设项目个数为532个,占全部施工项目的69.5%,比上年增加93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为88.9亿元,比上年增长33.5%,新开工项目的增多、规模的扩大为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储备了后续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