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我市运动员在残奥会上勇夺奖牌。在全国性比赛中连续两次获得跆拳道冠军,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 十一、城市建设及环境保护 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思路,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紧紧抓住事关我市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条件显著改善,井冈山机场建成通航,泰井高速竣工通车,吉井铁路开工建设,公路建设“三年决战”进展顺利,全市实现了90%的乡镇通油(水泥)路、86.8%的行政村通公路;万安电厂5号机组改造扩容;城乡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农村用电实现同网同价;城防、水利和农村饮水“户户通”工程加快建设。中心城区功能大幅提升,阳明大桥完成钢管拱合拢,后河治理工程、白鹭公园和吉州体育场改造全面开工,一批供水、供气、垃圾处理等基础性项目加快实施,2004年新建和扩建城市道路39.31公里,新增城市用林绿地48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21平方米,新增城市供水能力20.5万立方米/日,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环境治理取得成效。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12个,面积42.2平方公里;赣江吉安段及其支流水质维持在三类水平以上,中心城区空气质量维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内,区域环境噪声控制在60分贝以内。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294人,各级环境监测站12个,全年环境保护投资总额3.67亿元,增长93%。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出生稳定在较低水平。据抽样调查,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66.4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2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9.21万人,乡村人口327.25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4.28‰,比上年下降0.2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15‰;自然增长率为8.13‰,下降0.2个千分点。 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围绕建设小康吉安的目标,努力增加居民收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到2004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57元,比上年增长22.66%,收入绝对增加额比我市1996的353元历史最高多增175元。据抽样调查显示,200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高约15个百分点,为1996年以来第一次实现两位数增长,第一次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030.9元,比上年增长7.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去年的188.79亿元增加到224.93亿元,净增加36.14亿元。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农村居民消费出现新变化。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362.18元,增长6.2%,其中人均交通、通信支出578.42元,增加51.14元;人均旅游消费218.91元,增加88.32元;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电脑22台;人均居住面积23.99平方米,增加1.9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2107.55元,增长17.07%;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63.03台,电话机54.16台,移动电话机28.99台;人均住房面积32.2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2平方米;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8.38%,比去年下降2.3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04年全市新增就业人数4.44万人,安置下岗职工2.24万人,全市失业率控制在4.5%之内。累计争取和筹措社会保险资金3.96亿元,确保了6.3万离退休职工和1.85万下岗职工的养老金和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实施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全市有10.31万人享受了城市低保,共发放低保金6406万元;解决了企业军转干部的生活困难,建立了涵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多种社会保险体系,全市基本实现老有养、病有医、人有岗。 注:1.公报数为年快报数 2.公报数与年鉴数不一致时,以年鉴数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