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1 景德镇市统计局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2005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群艺馆5个,图书馆3座,广播电台3座,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中波)为92%;电视台3座,电全面完成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视人口覆盖率为92.63%;《景德镇日报》发行总量680万份,比上年增长16.04%,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改版后的《瓷都风情》文艺晚会深受中外宾客和市民欢迎。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女子瓷乐团出访海外获得好评。

卫生事业继续加强。2005年,市疾控中心和市卫生监督所正式挂牌成立,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初步建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有所提高。全市拥有卫生机构(含个体)267所,其中医院22所、卫生院44所;拥有病床3837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509人,其中执业医生1651人,注册护士1651人。

体育事业成绩喜人。2005年,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举办各项体育运动达22次,参加人员超过1.1万人次;体育竞技水平有新的提高,体育健儿在省级以上体育竞赛中获得较好成绩。据统计,在全省各类体育比赛中共获金牌95枚,银牌86枚,铜牌74枚。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53.8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1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3.47‰,死亡率为5.53‰,自然增长率为7.94‰。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均呈两位数增长,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79元,比上年增加1086元,比上年增长14.1%;增幅不仅超过了市政府确定的8.6%的目标,而且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0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3589元,比上年增长11.2%。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时,生活消费支出也稳步增长。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7029.38元,比上年增长25.72%,其中食品消费支出增长18.72%。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上升,全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71.85元,比上年增长15.21%,其中食品支出增长6.15%。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2005年末城市居民人均房屋使用面积20.37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71%;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7.75平方米,增长8.45%。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5万余人,比上年增加1.1万余人。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达100%,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对“三无”人员每月由160元调高到190元,其他人员每月提高到170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分别达到22.23万人、13.28万人和11.51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2.77%、8.94%和基本持平。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5年末,社会福利机构达50个,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2767张,收养各类人员2590人。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水平提升。切实提高城市规划控制能力,城区详细规划编制率达87.18%,加大在建工程批后管理力度,批后复查率达到100%。旧城改造稳步推进。斗富弄街区改造、戴家弄街区改造、中华北路延伸、人民公园改造等四项旧城改造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斗富弄街区改造一期工程提前完成拆迁任务,戴家弄街区改造完成拆迁占总面积的64%,中华北路延伸工程完成拆迁占拆迁总面积的50.8%,人民公园改造成开放式公园,浮桥重建工程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组织拆除搬迁河西再就业市场、戴家弄农贸市场、斗富弄服装市场等3个马路市场,建成十八桥农贸市场。重点工程取得突破,36项重点工程已有17项工程完工或基本完工,有11项工程正在建设之中。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完成10座旅游星级公厕和10座垃圾中转站建设,新增公交车20标台,新开通2条公交线路,新建11个停车场,完成60条里弄路面及17条里弄下水道改造工程,对市区10条次干道和6个街道社区实施亮化工程,完成珠山中路路面、人行道翻新改造和临街建筑美化亮化工程。全民创建再上台阶,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通过建设部考核验收。

环保工作不断加强。2005年我市强化管理,认真执法,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绩,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再次获得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第一名。全市绿化覆盖面积达2065.5公顷,比上年增长8.31%,人均绿地面积达9.5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5.14%,空气环境质量总体继续好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注:公报中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指标、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指标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