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卫生事业继续加强。2004年,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初步建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有所提高。全市拥有卫生机构(含个体)206所,其中医院28所、卫生院39所;拥有病床3747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585人,其中执业医生1533人,注册护士1704人。 体育事业成绩喜人。2004年,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举办各项体育运动达47次,参加人员超过2万人次;体育竞技水平有新的提高,体育健儿在省级以上体育竞赛中获得较好成绩。据统计,在全省各类体育比赛中共获金牌97枚,银牌73枚,铜牌48枚。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2004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52.8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6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3.72‰,死亡率为5.62‰,自然增长率为8.10‰。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4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均呈两位数增长,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93元,比上年增加700.6元,增长10.0%;增幅不仅超过了市政府确定的9.5%的目标,而且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5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3227元,增长21.1%,增收总量和增长速度均创近7年来新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时,生活消费支出也稳步增长。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5591元,增长5.7%,其中食品消费支出增长12.9%。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上升,全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06元,比上年增长21.3%,其中食品支出增长22.8%。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2004年末城市居民人均房屋使用面积19.27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农民人均房屋面积34.81平方米,增长13.4%。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15万余人,比上年增加1.1万余人。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达100%,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140元调高到160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分别达到21.63万人、12.19万人和11.51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9.2%、27.2%和0.4%。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4年末,社会福利机构达56个,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443张,收养各类人员1220人。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面貌变化显著。2004年,我市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认真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正确处理宏观调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重点建设项目适时、适度进行调整,政府主导性投入继续加大,高标准建设市区出入口大道,城市框架基本拉开,山水、生态、园林城市形态已现雏形。36项重点工程全面启动,10项工程已基本完工,18项工程正在紧张建设,8项工程正在积极筹备,尤其是公路建设成效显著。2004年我市“加紧构建对外快速通道”的战略得到进一步实施,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公路网络日臻完善。一是国道新建工程如期竣工通车。206国道洪源至杨家岭段新建工程于2004年7月28日建成通车,经省交工验收委员会检查验收,被评为优良工程,成为全省已竣工和在建工程中质量最好的工程。二是农村公路建设空前高涨。据相关部门资料显示,全市农村公路建设改造完成460公里,其中国债项目62公里、老区扶贫路项目15公里、通达工程66公里、通村公路项目32公里、油(水泥)路项目285公里,超额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任务。三是南环高速获得国家立项。绕城公路南环段(湘湖至丽阳)工程全长30.1公里、总投资10.5亿元,是继206国道洪杨段建设之后我市最大的一个公路建设工程,2004年9月29日国家交通部以交规划发[2004]549号文批复,成为国家重点公路组成部分。 环保工作不断加强。2004年我市强化管理,认真执法,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绩,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绿化覆盖面积达1907公顷,比上年增长8.4%,人均绿地面积达7.03平方米,同比增长21.4%,空气环境质量总体继续好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注:公报中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指标、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指标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