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增速加快。2003年外贸出口喜创佳绩,全年外贸出口总额达6053万美元,同比增长25.8%,增速比上年加快10.6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出口总值达1106.3万美元,同比增长1.2倍,增速最快。 利用外资成倍增加。2003年,全市新批准利用外资项目29个,比上年增加10个,增幅达52.6%;合同外资金额1520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倍;实际利用外资1029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倍。 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2003年,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2435万吨,比上年增长12.0%。受非典疫情影响,客运量有所减少,全年完成客运量1883.4万人次,比上年下降9.24%,其中铁路客运量166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5.2%;公路客运量1714万人次,下降7.35%;民航客运量3.0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5%。 邮电通信业发展良好。2003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6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4.5%。年末固定电话总用户达26.78万户,突破25万户;移动电话年末用户30.15万户,新增用户达1.11万户,同时新兴的信息业务有了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网络建设等也取得了新的进展。传统邮电业务有增有降,其中函件业务量增长1.2%,包件业务量增长3.0%,报刊发行量下降2.4%,长途电话业务量下降1.6%。 旅游业发展遇阻。由于受非典影响,2003年旅游总收入为14.23亿元,占GDP的10.11%,其中旅游外汇收入为529万美元,同比下降40.12%。本年共接待国内游客300.52万人次,同比增长14.53%,550万人天,同比增长17.8%;接待海外旅游者2.0万人次,同比下降27.2%,4.08万人天,同比下降39.19%。旅游商品收入为3.85亿元,占旅游总收入的27.06%。全市旅游饭店客房住宿出租率为62.8%。 金融和保险 金融运行状况良好。200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6.9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9.84亿元,增长16.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92.3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9%,增幅较上年增加0.9个百分点,占存款总额的比重由上年末的66.89%上升到67.46%。企业年末存款余额达36.2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4%。年末各项贷款余额合计120.24亿元,增长11.1%。其中短期贷款增长4.6%,中长期贷款增长26.9%。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2003年全市保费收入31614万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寿险保费收入24462亿元,增长3.3倍,财产险保费收入7152亿元,下降40.5%。赔款支出6048万元,比上年增长65.7%,其中寿险赔付2137万元,增长1.7倍,财产险赔付3911万元,增长36.5%。 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03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达27.56万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达10.58万人,比上年增长3.93%,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10882人,增长27.3%。2003年普通中学专任教师达5919人,比上年增长1.13%,其中专科毕业及以上者达5748人,比上年增长2.08%,所占比重为97.11%;小学专任教师7665人,比上年下降3.15%,其中专科毕业及以上者达2661人,比上年增长17.12%,所占比重为34.22%。 科技事业稳步推进。2003年全市财政用于科技三项费用投入达177万元,全市组织实施国家级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省级高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等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33项。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2003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群艺馆5个,图书馆3座,广播电台2座,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中波)为88.3%;电视台3座,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0.2%;《景德镇日报》发行总量374万份,比上年增长3.89%,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卫生事业继续加强。2003年末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初步建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有所提高,全市无一例非典和疑似非典病例。全市拥有卫生机构(含个体)233所,其中医院、卫生院40所;拥有病床3597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480人,其中执业医生1537人,注册护士1578人。 体育事业成绩喜人。2003年全市共举办市级各类竞赛6次,参赛运动员300人次。体育竞技水平有新的提高,体育健儿在省级以上体育竞赛中获得较好成绩。据统计,在全省各类体育比赛中共获金牌79枚,银牌80枚,铜牌53枚。群众性体育活动普遍展开。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2003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51.7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3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4.16‰,死亡率为5.95‰,自然增长率为8.21‰。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93元,比上年增加642元,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2666元,增长6.1%。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时,生活消费支出也稳步增长。2003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5288元,增长12.0%,其中食品消费支出增长10.5%,恩格尔系数为38.3%,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上升,全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84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食品支出增长9.0%,恩格尔系数为53.7%。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2003年末城市居民人均房屋使用面积18.93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农民人均房屋面积30.71平方米,增长12.67%。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巩固和加强了“两个确保”、“一个低保”,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达100%,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130元调高到140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分别达到19.81万人、9.58万人和11.46万人。在城镇13个街道(镇)建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为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发放小额贷款871.5万元,免费为300户特困职工家庭办理医疗保险。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社会福利机构56个,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443张,收养各类人员1219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442.6万元。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力度空前,“双创”工作成效显著。2003年我市在城市建设方面政府主导性投入达到30亿元,在2002年建设投入翻番的基础上再次翻番,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30平方公里;城市面貌有了新的改观,有特色的新区框架基本建成,新市区形成了“生态、山水、文化”特色。道路建设快速推进,老城区主干道都已基本改造为高标准的进口沥青路面,支道及里弄道路的改造工作也已启动,中心路网已完成规划,新市区路网已经形成。豪德贸易广场、中国瓷园、国贸广场、香江中国陶瓷城等建设项目相继交付。陶瓷文化全面走上街头,昌南大道“水土宜陶”、“千年窑火”陶艺墙,金岭大道陶艺柱,迎宾路街心“神火”,里村街心花园“太平窑”城雕,石洪路、新厂路、朝阳路等瓷灯柱,营造了浓厚的瓷文化氛围,城市面貌焕然一新。2003年我市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也通过了专家考核鉴定,军民共建第三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