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一振两建”的战略定位,咬住“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的奋斗目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克服了非典和历史罕见的干旱、高温等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顺利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经济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综合 总体经济快速增长。200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达140.69亿元,为全年目标值的109.3%,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6%,比全国、全省平均增速分别快6.5和2.6个百分点,是自1995年以来的最好增长水平,较1995—2003年年均增速高3.9个百分点。全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38亿元,比上年增长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6.11亿元,比上年增长18.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2.20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9304元,比上年增长14.7%,以上年末汇率换算达1123.7美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标志我市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市场价格总水平小幅上涨。2003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9%。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9%,消费品价格上涨0.9%。消费品中八大类商品价格呈“二升一平五降”格局。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就业人员79.88万人,比上年增加1.38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36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65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 财政收入齐创新高。2003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1.98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01亿元,增长2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6.61亿元,增长24%,增幅均是近10年来最高的年份。 经济运行中比较突出的矛盾是:产业结构层次仍然较低;能源供需关系渐趋紧张;就业压力尚未完全缓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拉大等。 农业 种植业生产结构继续调整。全年完成种植业产值97019万元,比上年下降2.3%,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5.3%。粮食在播面调减的情况下小幅减产,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为76881公顷,比上年减少3355公顷,调减4.18%。其中调减幅度较大的是豆类面积,减少540公顷,调减11.24%。全年粮食产量为38.7万吨,下降5.61%。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减少14.99%,水果增长6.56%。 林、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林业产值13746万元,比上年增长5.94%;畜牧业产值为42878万元,增长2.33%,主要畜产品生产好转,全年肉类总产量4.24万吨,增长1.68%,生猪年末存栏42.11万头,下降0.52%,家禽存笼323万羽,下降0.31%;渔业产值12163万元,下降0.37%。 产业化取得新进展。农业领域产业结构日益优化,乐平蔬菜、浮梁茶叶、昌江养殖三大主导产业优势凸现,产值大幅增长,“南菜、北茶、城郊养”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17.56亿元,同比增长3.9%,增速比上年加快2个百分点。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全部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0.6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12.6亿元,增长5.70%。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产值80.7亿元,下降6.3%,非国有企业产值31.9亿元,增长11.5%;轻工业产值37.9亿元,增长16.0%,重工业产值74.7亿元,下降2.1%。 地方工业迅猛发展。我市地方工业从2003年2月份开始,结束了近几年来低速缓慢增长态势,生产持续提速。全年全市地方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3.1亿元,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25.8%,占全部产值的比重较上年提高9.1个百分点。 产销衔接水平提高。据快报统计,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101.62%,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为103.75%,提高7.76个百分点;市县属企业为97.28%,提高0.73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为102.83%,提高了6.45个百分点。 工业效益明显改善。2003年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85.2%,同比提高5.77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2.9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为16722.9万元,同比增长14.9%。 建筑业生产全面增长。据年快报统计,2003年全市三级及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产值9.0亿元,比上年增长51.5%。在建施工项目656个,增长37.0%。全年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6.87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27.54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2.5%、62.7%。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快速扩张。2003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6亿元,比上年增长86.9%,增速比上年加快24.5个百分点。无论是年度投资总额还是投资增速都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投资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社会总投资对GDP贡献率由2002年的68.8%上升为72.6%,拉动GDP的增长则由2002年的8.5个百分点扩大到11.3个百分点。从投资主体看,国有单位完成投资24.82亿元,增长50.5%,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7.5%下降至46.3%,非国有单位投资完成28.78亿元,增长1.4倍,比重由42.5%上升至53.7%,首次达到50%以上,自主增长机制正在逐渐形成。从投资领域看,基本建设投资19.84亿元,增长46.9%,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7.2%,更新改造投资9.81亿元,增长65.2%,比重为18.3%;房地产开发投资17.1亿元,增长1.6倍,比重为31.9%。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1.21亿元,比上年增长3.3倍;第二产业投资13.43亿元,增长30.3%;第三产业投资38.96亿元,增长1.2倍。 国内贸易 消费需求总体向好。在建设领域投资急剧扩张,生产领域稳步增长的同时,流通领域克服“非典”影响,日渐升温。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8.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增幅较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分地区看,城市市场增长步伐快于农村市场,全年城市的零售额达30.41亿元,增长14.01%;县及县以下零售额为7.66亿元,增长3.9%,低于城市市场增幅10.11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零售增幅最高,全年实现批发零售额达35.41亿元,比上年增长13.32%,增幅分别比饮食业和制造业高1.24和9.22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