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3120.34亿元,现金支出3011.29亿元,收支相抵,货币净回笼109.04亿元,比上年增加14.51亿元。 国内商业 消费品流通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城市199.64亿元,增长17.2%,农村35.24亿元,增长14.4%。吃的商品零售额22.56亿元,增长6.0%;穿的商品零售额20.21亿元,增长9.1%;用的商品零售额172.48亿元,增长6.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15.25亿元,增长16.2%;餐饮业18.95亿元,增长24.2%;其他行业0.67亿元,增长8.8%。 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全年限额以上企业中,汽车零售量1.34万辆,比上年增长26.8%,其中轿车0.96万辆,增长41.4%;移动电话30.44万部,增长2.5倍;微型计算机1.28万部,增长61.5%;家用电冰箱7.92万台,增长32.2%;洗衣机6.24万台,增长18.7%。 商品市场集聚能力增强。至年末,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288个,其中超亿元市场27家,实现成交额255.79亿元,比上年增长9.5%;十亿元以上市场5家,实现成交额199.62亿元,增长10.5%。 对外贸易 外贸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为16.5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7%,其中出口10.75亿美元,增长7.0%;进口5.84亿美元,增长73.4%。 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协议合同外资10.47亿美元,增长42.4%;实际利用外资7.30亿美元,增长25.2%。实际利用内资185.44亿元,增长37.5%。 旅游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92.6万人次,增长15.4%,实现旅游总收入39.2亿元,增长14.3%。2004年我市成功申报“梅岭——滕王阁”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天香园“都市候鸟”载入上海基尼斯记录。 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不断扩大。全年完成货物运输总量4195.47万吨,比上年增长6.9%。其中,铁路运输364.62万吨,增长3.4%;公路运输3624万吨,增长6.7%;水路运输205.1万吨,增长17.9%;民用航空运输1.75万吨,增长20.7%。全年完成旅客运输4945.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4%。其中,铁路发送1273.65万人次,增长17.5%;公路运输3522万人次,增长6.2%;水路运输26.8万人次,下降17.0%。昌北机场全年共起降航班1.99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3.2%;进出港旅客达到163.38万人次,增长39.4%,其中出港旅客达81.09万人次,增长41.6%。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593.56万吨,比上年增长13.3%。全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0.74万国际标准箱,增长12.1%。 邮电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8.40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发送函件4042.56万件,增长16.2%,发送特快专递98.71万件,增长4.8%。电信业务发展继续加快。国内长途电话业务1.01亿次,国际与港澳台电话业务量45.23万次。年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83.94万门,新增23.58万门。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7.0万门,移动通信交换机容量270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38.0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64.31万户,小灵通用户数已达30.50万户。年末全市电话用户普及率为29.95部/百人,其中市区43.89部/百人。 二、城市建设和管理 重大工程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市完成国道、省道改造77公里,基本建成市至县半小时经济圈公路网络。整治小街巷路,完成了第二轮百路大会战,改造道路112条。启动了东、西外环绕城高速公路。新建生米大桥,已完成工程设计量的50%;青云水厂三期工程竣工、牛行水厂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新建昌东、罗家增压泵站,新建改造城市输配水干管100余公里,初步形成南至莲塘、东至罗家、西至湾里、北至乐化的城市供水体系;完成了投资3个亿的青山湖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启动红谷滩新区4个污水泵站项目建设,畅通了桃花河、玉带河,沟通了象湖、青山湖、艾溪湖、梅湖;开通了南昌——深圳、南昌——厦门海铁联运,与上海、宁波共建无水港,新建国际集装箱码头,启动了铁路西站,南昌兴发物流开始试营业。 城市管理 城区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按照划清界线、便于管理、有利发展的原则,以路、河、湖为界,调整界定了东湖、西湖、青云谱、青山湖四个城区区划;完善了“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管理体制,成立了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在西湖区开展了街居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公用事业 城市交通体系不断改善。全年全市新辟公交线路4条,调整19条,至年末,全市共有公交线路79条,新增公交线路营运里程213.45公里;新增高速客运班线8条,延长营运里程3050公里;徐坊一级长途汽车站竣工投运。至年末,全市公交运营车辆1742辆。全年客运量3.32亿人次。其中,公共汽车客运量2.95亿人次。 公用事业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全市自来水日供水能力134万立方米,自来水售水量2.4亿立方米。全年全市用电量61.48亿千瓦时,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9.0亿千瓦时。至年末,全市煤气供应总量达3397万立方米,其中家庭用量达2698万立方米;煤气用气户数12.03万户,用气人口达46万人。 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强。全年全市完成治理项目19个,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35%,二氧化硫去除率13.45%,烟尘去除率95.01%,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8.66%。 城市绿化 城市绿化步伐加快。2004年全市新增绿地284公顷,新栽乔木42.2万株,灌木1260万株,铺草213.3万平方米,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达4968.8公顷,公共绿地面积达1379.64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6.88%,人均绿地7.2平方米。 三、社会事业 科技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04年,我市成功加入了世界科技城市同盟(WTA),成为全国第10个加入该组织的城市;“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顺利落户南昌;全省首家高新技术投资风险公司——“南昌创投”挂牌运作。全年全市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6项,专利申请量1284件,增长5.5%。技术市场更加活跃,全年技术交易签订合同877项,技术交易额3.7亿元。 教育 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2004年,我市小学、初中入学率为99.4%和97.1%,高中毛入学率为70%,高考录取率为79.7%。南昌科技大学新校区一期工程全面竣工,入驻学生6000余人;南昌二中红谷滩新校区、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南昌实验学校、京东安居小区九年制学校开工建设;龙泉小学基本完工,接管了省属企业学校13所,接管铁路学校11所;南昌已成为全国三大职业教育基地,打造了“学在南昌”品牌。全年全市招收研究生2945人,在校研究生6941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11.66万人,在校学生28.99万人,毕业生3.61万人;全市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9.05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8.78万人,普通初中在校生19.21万人;职业高中在校生1.26万人;小学在校生41.47万人;在托儿童8.31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