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8 三明市统计局

全市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电力50万千瓦小时/年,人造板装饰加工板1.3万立方米/年,合成氨600吨/年,电话单机0.23万部/年,化学农药1000吨/年。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持续发展。全年运输邮电仓储业增加值17.83亿元,比上年增长13.8%。

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公路建设取得新进展,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交通部门公路货运量51万吨,货运周转量5048万吨公里,公路客运量完成1228万人,旅客周转量完成8.73亿人公里。铁路旅客运输到发量总计377万人,比上年增长0.8%;货物运输到发量总计1361万吨,比上年增长5.7%。

邮政通信完成业务总量0.74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全市新增城乡电话44216户,数据基本业务124户,增值业务7061户,用户总数分别达到31.3万户、1437户和8658户。全市电话主线普及率达每百人11.8部。全市新增移动电话7.91万户,用户总数达12.67万户,普及率达4.75部/百人。电信完成业务总量3.37亿元,增长23.6%,电信网朝信息网演变,网络综合通信能力不断增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完成了城区大对数主干光纤的敷设工作,共敷设光缆100.69皮长公里,合计6798.2纤芯公里,新建光节点203个,安装光纤接入网设备121套,新增接入网33974线。新建模块局9个,程控扩容36276线;新通电话的村80个,改造电话的村234个;新建DDN90节点机1个,DDN20节点机20个,扩建DDN20节点10个。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3.8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6.85亿元,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57.0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6%和10.2%。个体经济零售额48.64亿元,比上年增长8.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8.8%,餐饮业增长18.3%,制造业增长11.1%。

贸易餐饮网点不断发展。全市拥有各类贸易网点37036个,其中批发贸易业1914个,零售贸易业35122个,餐饮业7730个。年末从业人员9.69万人,其中,批发贸易业1.48万人,零售贸易业6.30万人,餐饮业1.91万人。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167个,年成交额31.90亿元,商品交易市场进一步规范。

七、对外经济

1999年,全市外经贸通过改革招商方式、优化调整外贸出口结构、改进和完善外经贸环境,外贸出口呈现回升态势。全年外贸出口727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3%;实际利用外资560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对外劳务合作保持良好势头,全年新增派出劳务443人,年末在外人数3235人。

全年共接待住宿境外游客2288人次,比上年增长29.3%,其中外国人958人次,增长16.6%,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1330人次,增长25.5%。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财政收入结构得到逐步改善,税性收入有所提高。全市财政总收入18.0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7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21亿元,增长1.84%。全市财政支出15.98亿元,比上年增长7.9%。

金融总体运行平稳。1999年,全市金融部门认真贯彻实施“加大投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加大信贷投入,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7.55亿元,比年初增加15.78亿元,增长11.13%,比上年同期少增1.03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43.33亿元,比年初增加6.29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5.17亿元,比年初增加7.5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24.92亿元,按可比口径比年初增加13.17亿元,增长11.17%,比上年同期多增1.03亿元。全年银行累计现金收入494.22亿元,累计支出499.12亿元,收支相轧净投放4.9亿元,同比多投2.57亿元。银行现金投放差额上升111%。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保险机构全年保费收入3.73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60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2.13亿元。财产险赔款支出0.97亿元,人身险赔款支出0.70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1999年,全市科技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抓好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城市工作,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科技队伍不断扩大,年末全市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176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办科研机构17个。

全年35个项目通过鉴定,其中有4项达国际先进水平,7项达国内领先水平,22项达国内先进水平。福建汇天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的《痛血康胶襄》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明双轮化工机械有限公司开发的《LL-B2235×10395轮胎定型硫化机》和《LL-B2565×13685轮胎定型硫化机》达国际先进水平,厦工三明重机有限公司开发的《YZC7型串联式振动压路机》和《YZC10型串联式振动压路机》达国内领先水平,福建岩城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的《回转窑无烟煤煅烧水泥熟料生产技术研究》达国内首创。

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有新的发展,共引进13家企业入园建设,投资规模5亿元左右。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不断加大,1999年有2个项目列入省科委99年火炬计划,有10家企业被省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科技转化生产力步伐加快。市农科所选育的“特优70”通过了省评定,己在全省推广52.3万亩,成为我省中晚稻当家组合;早稻品种“优99”、“明两优1号”,在省二届优质品种(组合)招标会上中标。“花香菇L135菌株引种驯化及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科技专利工作有新的发展,全年申报专利26项。民营科技企业进一步规范,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已发展到176家,从业人员5365人。质量、标准化、计量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关于铁腕抓质量的重要指示,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全年共立案400多件,处罚没款350多万元。全市新通过质量体系认证6家。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高等院校“三校一院”合并工作进展顺利,并按高等专科学校的新体制投入运行,合并后学校占地面积724亩,校舍建筑面积13.27万平方米,1999年招生人数811人,在校生达4825人,拥有教职工人数593人,其中各类高级职称65人,各类中级职称203人。1999年全市中等专业学校招生3475人,在校生10268人,在校教职工827人;普通中学185所,在校生17.51万人,在校教职工1.23万人;小学1805所,在校生33.47万人,在校教职工1.85万人。全市小学毕业升初中升学率96.75%,初中毕业升上高一级学校升学率61.07%,高考考生上线率36.35%(省专以上),居全省第二位。成人教育继续巩固扫盲成果,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全市共办起扫盲班576个,入学人数达8239人,巩固、提高班512个,入学人数12563人,结业9165人。乡镇文技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2.79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