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13个,公共图书馆12个,博物馆11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6个。广播电台1座,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4座,广播人口覆盖91.42%,电视台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7.16%。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厂矿企业)927个,其中县及县以上医院39个,中心卫生院31个,乡镇卫生院108个,卫生防疫站13个。拥有病床总数8363张,卫生工作人员10543人,其中卫技人员8831人(含高级职称429人)。全市拥有村卫生所2159个,乡医2326人,卫生员1091人,个体开业医693所,1187人。全市年门诊量534.4万人次,传染病发病率每10万人143.08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1999年,我市举行第二届运动会,共设13个大项和178个小项比赛,参赛运动员、教练员、工作人员达3500人。承办省第五届老年人运动会,比赛获得金牌4枚,比上届增长一倍。全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39%以上。全市有1190所学校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参加锻炼的学生达39.51万人,有36.58万人达标,达标率为92.57%。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加快发展。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全市工业废水处理率达89.3%,达标排放率达69.2%,分别比上年度提高8.7和10.6个百分点;工业粉尘、烟尘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削减30.2%、7.5%和21.9%。全市列入“一控双达标”考核的534家工业污染企业,己有440家实现达标排放,达标率为82.4%,其中省重点企业达标率67.9%,市重点企业达75%。市区的大气环境质量有了较大的改善,总悬浮微粒的年均值较上年下降9.35%;降尘量下降20.67%,二氧化硫下降9.35%,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全年出生人口29943人,出生率11.25‰;死亡人口13521人,死亡率为5.08‰;全年自然增长人口1642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17‰,比上年下降0.05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266.07万人,比上年末净增1.11万人。在总人口中其中非农业人口64.61万人,占总人口的24.3%;农业人口201.46万人,占75.7%。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82元,比上年增长7%。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034元,比上年增长6.5%。全年城乡竣工住宅面积(不含农村私人)35.91万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省统筹企业2394户,参保人数16.39万人,其中国有、集体和有运行的“三资”企业100%建立养老保险。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实施,有3618户7130人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全年共发放保障金216.7万元。其中:特困户1805户4531人,年发放保障金113.3万元;五保户1355户1415人,年发放保障金45.8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已建有社区服务中心14个,其中县级8个,街道级6个。全年发放救济救灾款捐赠款1620万元,确保了灾区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837万元,募集福利资金624.14万元,为支持福利事业发展和支援灾区重建家园作出了贡献。 注: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以上数据为1999年快报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