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8 三明市统计局

六、国内贸易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5.81亿元,比上年增长13%。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4.39亿元,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51.4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4%和12.8%。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消费品零售额12.23亿元,比上年下降0.2%,集体经济零售额5.47亿元,个体经济零售额44.8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6%、16.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10.7%,餐饮业增长34.3%,制造业增长40.8%。

七、对外经济

在对外贸易方面,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年对外经贸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出口严重受阻,招商引资难度加大。按海关统计数据,全年外贸出口6778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5.6%。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545万美元,比上年下降35.4%。对外劳务合作保持良好势头。年末全市劳务输出在外人员2792人,比上年增长17%。

全年共接待住宿境外游客1769人次,比上年下降19.7%,其中外国人709人次,下降16.6%,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1060人次,下降21.6%。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总体运行平稳。金融部门积极落实“加大投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加大信贷投入,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1.82亿元,比年初增加16.81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7.07亿元,比年初增加3.33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7.64亿元,比年初增加12.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15.85亿元,比年初增加8.97亿元。全年银行现金收入比上年增长29.4%.现金支出增长27.7%,银行现金投放差额比上年下降67.8%。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市保险机构保费收入3.46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96亿元。财产险赔款支出0.98亿元,人身险赔款支出0.18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我市科技工作落实“科教兴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推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我市被省科委和国家科技部确定为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城市,全年共组织实施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83项,有8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有2家企业被省科委确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全市共有9家企业被省确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科研成果有新的重大突破。三明市农科所“大豆浙春2号品种选育”获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杂交水稻恢复系明恢63的选育与运用”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水稻品种“汕优77”等4个品种通过省级鉴定或审定。

科技专利工作有新的发展,全年对430多人进行专利义务咨询,代理32件专利申请,授权18件专利。民营科技企业有较大发展。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已发展到165家,从业人员1800多名。

质量、标准化、计量工作进一步加强。质量监督部门全年完成产品监督检验730批次;商品监督检验809批次。省、市监督抽查不合格的处理率均达100%。完成28个产品标准的制定工作,新办企业产品标准注册599家908项,复查换证245家609项,全市标准覆盖率达70%以上。采用微机管理强检,有效搞好周期检定,全市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在95%以上。全市已有6家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2所,招生数1367人,在校生2988人,在校教职工407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4850人,在校生14019人,在校教职工1318人;普通中学191所,在校生16.81万人,在校教职工11889人;小学在校生34.77万人,在校教职工18309人;。全市初等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入学率99.85%。小学毕业升初中升学率97.52%,初中生毕业升上高一级学校升学率57.79%,全市高考万人上线率达9.31。成人教育继续巩固扫盲成果,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全市共办起扫盲班637个,入学人数达8765人,巩固、提高班563个,入学人数13696人,结业9271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文化工作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目标,组织文化下乡活动,全市文化系统送书下乡19700多册,放映电影1700多场,送戏下乡190多场,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开展第三届麒麟文化艺术节活动,尤其是“广场文化活动”更上一层楼,共演出13个专场,观众达9万多人次。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步伐加快,市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在全省对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进行全面评估定级工作中,双获部颁二级图书馆、少儿馆。实施精品战略,在省政府设立的最高级别“省百花文艺奖”中,我市选送的书画作品获三等奖。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厂矿企业)932个,拥有病床总数8425张,卫生工作人员11203人;全市拥有村卫生所2123个,乡医2277人,卫生员1052人,个体开业医309人,全市年门诊量558万人次,传染病发病率每10万人124.31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体育场馆1797个,其中市区177个,面积达16.13万平方米,社区体育设施人均活动面积达0.6平方米,全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39%以上。全市有1153所学校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参加“达标”人数20.56万人,达标率为89.35%。在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上,我市获得金牌20枚、银牌31枚、铜牌33枚,金牌数、奖牌数、团体总分全面超过上届省运会。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加快发展。全市完成义务植树491.78万株,提高了城乡环境绿化水平。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列入“市长环保目标责任书”项目已完成或基本完成30个,正在进行的有21个。市区中心绿地广场一期工程占地6700平方米,已基本完工;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已完成投资480万元,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生态示范区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按计划得到了实施。工业污染治理取得较大的成效。已完成列入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省年度计划的10个项目,完工率达83.3%。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的控制,局部环境质量有所好转。市区的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均值较上年下降31.5%;沙溪河的水环境质量普遍好转,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化学耗氧量较上年下降约24%,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6.6%,提高1.4个百分点;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6.5分贝,有所改善。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全年出生人口30322人,出生率11.47‰;死亡人口13841人,死亡率为5.24‰;全年净增人口1648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24‰,比上年下降2.09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264.9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3.46万人,占23.9%,农业人口201.5万人,占76.1%。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78元,比上年增长8.1%。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849元,比上年增长3.7%。全年城乡竣工住宅面积(不含农村私人)178.61万平方米。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企业2088户,参保人数16.96万人,其中国有、集体和有运行的“三资”企业100%建立养老保险。全市98年发放失业金5.6万人,441.33万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全年城镇共有1088户2757人享受保障金105.22万元,农村共有2527户农户6029人享受保障金77.39万元。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12个街道办,有7个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80%的街道都建立了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6所敬老院3595平方米建成并陆续投入使用。全年发放救济救灾款1721.57万元,确保了灾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稳定。开展三次较大规模的捐赠活动,共募集现金980.8万元,物品价值1700多万元。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060万元,募集资金918万元,为支持福利事业发展和支援灾区重建家园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