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8 福州市统计局

福州市统计局

2008年3月6日

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决执行国家宏观调控决策部署,按照海西建设“四谋发展”实践主题、“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和“四个关键”工作要求,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经济运行总体上呈现增长逐步加快、效益持续趋好、结构不断优化的良好势头,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

综合

经济增长步伐加快,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据统计,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974.5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为1999年以来的最高增长水平。第一产业平稳发展,增加值为215.25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势强劲,增加值为921.45亿元,增长18.8%;第三产业持续发展,增加值为837.90亿元,增长13.6%。产业结构继续调整,比重日趋优化。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5%、58.2%和38.3%。三次产业比重为10.90∶46.67∶42.43。全市人均生产总值29318元,比上年增长14.4%。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财政收入的增加,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含基金)388.83亿元,比上年增长65.0%,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247.56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地方级财政收入146.56亿元,增长26.8%,财政总支出252.46亿元,增长77.4%。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2007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4%,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5.1%,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7%,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0.4%。居民消费价格分类看,八大类价格指数呈“六涨二落”的态势。居住类上涨3.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1%,食品类上涨9.6%,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5%,交通和通讯类上涨0.5%,衣着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则分别下降3%和0.3%。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2007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新增就业15.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7万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2万人。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达10.61万户,比上年增长12.2%,从业人员26.31万人,增长36.3%;私营企业4.05万户,增长8.2%,从业人员41.17万人,增长12.0%。

农业

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培育壮大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7年,我市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辐射作用,促进产业向农村梯度转移,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稳定粮食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15.25亿元,比上年增长4.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3.57亿元,增长5.0%,其中农业产值96.38亿元,增长2.4%;林业产值7.86亿元,增长5.2%;牧业产值67.78亿元,增长4.4%;渔业产值189.67亿元,增长6.6%。粮食种植面积继续调减,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62.88万公顷,比上年减少5.27万公顷,粮经比例从去年的56.54∶43.46调整到56.14∶43.86,粮食比例下调了0.4个百分点;全年粮食总产量96.99万吨,比上年下降1.7%。名优水果、蔬菜、食用菌、花卉等优势特色经济作物的生产规模扩大,全市食用菌产量7.90万吨,比上年增长9.0%;茶叶产量1.31万吨,增长9.5%;肉、蛋、奶总产量49.86万吨,增长4.1%;蔬菜产量261.72万吨,增长1.5%;水果产量31.07万吨,增长7.1%。渔业生产重点发展水产品深加工和优高养殖,全市水产品产量177.71万吨,比上年增长2.1%。

林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市完成人工造林总面积12471.87公顷,比上年增长5.5%,其中速生丰产林总面积6757公顷,沿海防护林总面积2393公顷。全年商品材产量19.17万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54.9%,比去年略有上升。

榕台农业合作进一步加强。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为依托,大力引进台湾农业优良品种、技术,发展高优特农业。一大批台湾名优水果、蔬菜、食用菌、花卉、茶叶、水产、畜禽等良种先后在福州落户,涌现出“洪宽海峡农业”、“琳鹏现代农业”、“茂盛农业”、“富山农业”、“青龙农业”等多家台资良种引进示范企业。

工业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先进制造业。我市全面加大对工业项目落地、企业技术改造与自主创新等扶持力度,围绕支柱产业发展壮大产业集群,调整优化经济布局,工业经济布局加速向以江阴、罗源湾为重点的南北“两翼”集聚,临港工业发展优势明显。工业集中区支撑、集聚作用增强,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凸现,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794.65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5%。全部工业总产值3080.73亿元,比上年增长21.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51.70亿元,增长23.3%,其中国有控股工业总产值402.63亿元,增长28.2%;股份制工业总产值909.11亿元,增长28.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总产值1581.34亿元,增长19.3%。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重点产业集群加速发展。由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纺织化纤服装三大支柱产业构成的“三足鼎立”局面逐步形成,市场抗风险能力有效增强,并加快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软件、光电、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分行业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540.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总产值171.18亿元,增长43.7%;纺织、服装、化纤工业总产值382.81亿元,增长23.9%;专业设备制造业总产值34.28亿元,增长55.4%;食品制造业总产值36.03亿元,增长41.4%;冶金工业总产值212.90亿元,增长36.4%。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增势良好,钢材增长66.3%,水泥增长85.2%,化纤增长48.9%,化学原料药增长42.9%,显示器增长9.7%,人造板增长9.5%,发电量增长25.1%。2007年,我市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取得新成果,冠城大通漆包线等8项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飞毛腿等11件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