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8 滁州市统计局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外贸出口大幅度增长。2002年,全市上下抓住加入“WTO”契机,努力克服世界经济增速减缓等不利因素影响,着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抓住有利时机,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保持了外贸出口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突破亿美元达1108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出口总额7909万美元,进口总额3176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2%、3.7%。

利用外资取得新突破。全年新签外资项目28个,比上年增加13个;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25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1.4%。

旅游业获得新发展。全年投入资金2010万元,拓展了旅游景点,加大了旅游设施投入,改善了旅游环境,成功举办了首届琅琊旅游文化节。全年旅游总收入6.4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12万美元,旅游商品出口创汇389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5.9亿元,比上年增长16.3%。接待海外游客7297人次,比上年增长12.8%;接待国内游客17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4%。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定增长,邮电通信业在竞争中发展。全年运输邮电业实现增加值24.7亿元,比上年增长8.1%。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30.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7.1%。其中,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23.6亿吨公里,增长35.8%;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24.5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5.1%。其中,公路完成24.5亿人公里,增长25.9%。2002年,移动、联通、电信三大电信运营商全年完成业务总量7.6亿元,比上年增长33.8%。邮政部门业务总量7516万元,增长8.1%。2002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数53.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7.3%,其中,市话用户数20.9万户,农话用户数32.8万户,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1.2%、25.2%;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33.1万户,比上年增长43.9倍。年末电信数据通信用户4万户,宽带网业务等新兴业务种类不断推出。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02年,财政金融运行平稳,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财政总收入17.03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49亿元,按可比口径对比,比上年增长6.7%。财政支出18.81亿元,比上年增长5.1%。在财政支出中,教育事业费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社会保障支出以及农业方面支出占居较大比例,分别比上年增长14.3%、7.8%、21.7%。文体广播支出、科技方面支出、基本建设方面支出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00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53.5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04亿元。其中,企业存款26.9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8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13.9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8.58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63.1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2亿元。其中工业贷款18.46亿元,比上年末减少0.84亿元;个人消费贷款5.2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67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险种结构有所变化。2002年,全市保险业承办国内保险业务承保额172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国内保险保费收入3.93亿元,比上年增长48.0%,其中,财产保费收入1.13亿元,比上年增长8.7%;人寿保费收入2.8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全年保险赔款和给付9270万元,比上年增长6.3%。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稳定发展。2002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7万人,比上年增加1100人。高新技术产业获得较快发展,2002年末,全市共有省市两级高新技术企业30家,高新技术产品19个,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23.73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全市民营科技企业195家,技工贸总收入10亿元,比上年增长55.1%。科技经费投入继续增加,2002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支出额5963万元。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新成果,全年共获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奖2项,处国内领先水平10项。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2002年,全市各类普通中等职业学校21所,在校生1.1万人;初、高中294所,在校生为30.0万人,其中高中在校生5.3万人,初中在校生24.7万人。小学1548所,在校生46.0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3%;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进一步发展。全年各类成人教育机构招收学生38万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0.3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29万人次。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同步发展。2002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7个,影剧院9个,广播电视台7个,有线电视台7个,有线电视入户数11.31万户,广播覆盖率84.5%,电视覆盖率92.4%。

城乡医疗条件继续改善。2002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42个,比上年增加3个。其中,医院39个、乡镇卫生院249个,卫生防疫机构8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全市医院、卫生院共有床位7942张。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777人。在医院、卫生院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中,有医生4070人,比上年增长9.6%,注册护士1917人。体育事业再创佳绩。2002年,我市运动员在省以上竞赛中共获得金牌41枚、银牌20枚、铜牌27枚,分别比上年增长51.9%、-23.1%、92.9%。2002年,全市举办县市运动会41次,参会运动员人数2.9万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人数127人。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已着手修编。琅琊大道、天长路、丰乐北路等一批城市干道改造工程竣工通车。

2002年末,滁州市区国家绿地面积2073.2公顷,建成绿化覆盖面积2484公顷。2002年末,滁州市区工交营运线路7条,比上年增加1条,工交营运车辆97辆,客运总量531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1.5%、16.7%。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招标拍卖制度运行良好。各县(市)城和重点小城镇建设也取得新进展。2002年末,全市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0.5%。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2002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职工284人,比上年增长19.3%,市、县级环境监测与监理站8个,环境监测与监理人员158人。完成环境限期污染治理项目8个,环境治理项目总投资384万元。环境空气质量基本保持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达到91.6%。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据抽样调查,2002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87‰,死亡率为4.97‰,自然增长率4.9‰,比上年降低1.83个千分点。2002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30.6万人。劳动力结构有效流动,一产从业人员趋减,二、三产业从业人员趋增。2002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53.4万人,比上年增加1.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40.8万人,第二产业43.7万人,第三产业68.9万人。2002年末,全市职工人数(不包括个体、私营、乡镇企业从业人员)26.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5万人,其中在岗职工22.9万人,减少0.8万人。2002年末,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27万人,比上年增加1.5万人。据劳动部门统计,2002年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3.5%,登记失业人口1.1万人,比上年增加0.3万人。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02年,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6.78亿元,比上年增长7.0%,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319元,增长11.0%。据城市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02元,比上年增长4.1%;人均消费性支出4996元,比上年增长4.1%。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228元,比上年增长5.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17元,增长5.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7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5.3%,分别比上年降低0.65个百分点、1个百分点。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02年底,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已达17.4万人,基金节余增加到1.2亿元;参加失业保险人数已达22.00万人,基金节余增加到3900万元;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7.0万人,基金收支平衡;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达6.3万人,占城市人口的6.6%,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