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8 阜阳市统计局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市、建设皖西北中心城市这一主题,万众一心,迎难而上,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和抗洪救灾,一手抓经济建设,最大限度地化解非典疫情和特大洪涝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努力克服经济发展中的种种困难,保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21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其中,第一产业因受灾下降,实现增加值73.1亿元,下降15.2%;第二产业增加值60.6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83.2亿元,增长11.0%。三次产业比例为33.7∶27.9∶38.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2612元,比上年增加55元。

物价总水平小幅上涨。食品类、中药材、医疗保健服务、首饰、燃料、建材类价格上涨明显,日用和耐用工业品价格仍处在低价位上。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3%,比上年上涨1.3%。分类别看,娱乐教育文化用品、食品、服务项目、居住项目、医疗保健用品分别上涨6.5%、5.2%、3.7%、1.1%和0.4%;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讯工具、烟酒及用品分别下降8.4%、3.8%、1.6%和0.5%。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0.2%,比上年上涨0.2%。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55.9万人,比上年增加4.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306.0万人,减少1.1万人;第二产业76.1万人,增加4.4万人;第三产业73.8万人,增加1.2万人。年末全市在岗职工26.1万人,比上年减少0.8万人。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农村税费改革规范年活动扎实开展,农业特产税改征农业税政策全面落实,粮食补贴方式改革顺利进行,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列入省考核的90户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有57户完成多种形式改革,初步实现了机制转换和制度创新,促进了国有股权多元化,盘活了一批存量资产。全市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39.9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45.3%,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1.4个百分点。公共财政改革向纵深推进,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国有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全面实施。阜城34宗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政府净收益1亿多元。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全年新批三资企业24家,实际利用外资654.6万美元。引进市外项目633个,市外资金24.5亿元。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步伐加快,建成区面积由上年的2.6平方公里扩大到8.3平方公里,全年引进项目97个,引进资金4.1亿元,完成项目投资1.65亿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不够稳固,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产业层次不高,综合竞争力不强;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财政负债沉重,收支矛盾突出;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等。

二、农 业

受洪涝灾害影响,种植业损失严重,夏秋季粮食双减。全年粮食总产217.7万吨,比上年下降36.5%。其中,夏粮总产146.4万吨,下降16.5%;秋粮总产71.3万吨,下降57.4%。

主要经济作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产。全年油料产量7.8万吨,比上年下降47.3%;棉花产量1.2万吨,下降56.2%;蔬菜产量290.5万吨,下降19.9%;药材产量6.5万吨,下降85.6%。

林业生产建设稳步发展。当年全市造林面积2.9万公顷,幼林扶育面积4.9万公顷,年末森林覆盖率15.8%。

养殖业平稳发展。全市畜牧业总产值64.9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全年出栏肉猪414.9万头,增长3.4%。出栏肉牛56.4万头,增长0.8%。出栏羊283.7万头,增长10.1%。肉类总产量50.1万吨,增长2.8%。水产品产量8.5万吨,下降2.2%。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各地以市场为导向,坚持走“特色产品规模化,规模产品产业化”路子,形成了沿淮60万亩优质水稻基地,临泉、界首80万亩强筋小麦种植基地,临泉40多万亩优质芝麻基地(占全市的40%以上),太和李兴和临泉牛庄中药材基地24万亩,临泉、阜南为中心的山羊基地和优质肉牛养殖基地。农产品优质率不断提高。全市优质小麦182万亩,比上年扩大了49万亩,占小麦面积的28.7%;“双低”优质油菜,总面积比上年扩大了10万亩。同时,在农业产业化、产品质量标准化、生产订单化等方面也都取得了新进展。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3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82.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1%。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1.9万吨,增长2.1%。农村用电量5.9亿千瓦小时,下降0.7%。全市有效灌溉面积34.6万公顷,增长1.0%,占耕地面积的60.2%;旱涝保收面积22.0万公顷,增长0.6%,占耕地面积的38.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3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2.6亿元,比上年增长8.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6%,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实现增加值26.4亿元,增长13.6%,占工业增加值的62.0%。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1.6亿元,增长11.9%;集体企业3.7亿元,增长3.8%;股份制企业12.0亿元,增长21.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0.9亿元,增长42.8%;大中型企业增加值14.8亿元,增长16.0%。轻工业增加值16.5亿元,增长10.6%;重工业增加值9.9亿元,增长20.0%。

五大行业带动作用明显,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40.9%,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4.2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9.0%,拉动规模工业增长4.1个百分点;纺织业增长24.9%,拉动规模工业增长2.8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同比增长13.7%,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6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0.7%,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1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发电量5.2亿千瓦时,增长22.6%;水泥6.0万吨,增长21.4%;合成氨51.7万吨,增长19.3%;机制纸及纸板6.1万吨,增长16.3%;化肥40.3万吨,增长13.5%;卷烟30.0万箱,增长9.1%;纱2.8万吨,增长7.1%。

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85.6亿元,增长18.0%;产品销售率为97.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企业经济效益提高。2003年,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95.6%,比上年提高13.3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79.8亿元,增长14.4%;利税总额8.7亿元,增长12.9%,其中,利润1.1亿元,增长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