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金融运行平稳,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全年财政收入16.1亿元,比上年下降6.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5亿元,下降7.7%。财政支出17.8亿元,增长9.8%。在财政支出中,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增长72.9%,抚恤和社会救济费支出增长14.4%,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1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9.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5.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24.5亿元,增加0.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95.4亿元,增加13.8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4.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35.1亿元,增加7亿元;中长期贷款12亿元,增加0.8亿元。 保险业发展较快。全年全市人保系统共承保各类财产总额143亿元,国内保险保费收入9009万元,比上年增长3.1%,赔款和给付5026万元,与上年持平。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稳定发展。2001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59万人,比上年增长1.3%。高新技术产业获得较快发展,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5家,高新技术产品41个,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20.84亿元,同比增长7%。全市民营科技企业158家,技工贸总收入6.45亿元,增长46%。科技经费继续增加,2001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支出额10296万元,增长2.1倍,其中用于研究和发展经费400万元。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新成果。全年共获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23项。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2001年,全市各类普通中等职业学校27所,在校生1.3万人,其中普通中专学校在校生0.45万人,职业中学初、高中在校生为0.15万人和0.7万人。技工学校在校生0.4万人。普通中学294所,在校生26.6万人,其中高中在校生4.4万人,初中在校生22.2万人。小学1553所,在校生45.2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7%;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3.04%和0.29%。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进一步发展。全年各类成人教育机构招收学生40.6万人,在校生40.8万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0.22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27.7万人次。全年共扫除文盲0.4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1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7个。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城乡医疗条件继续改善。2001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所室、个体开业)342个,比上年增加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88个,卫生防疫机构9个,妇幼保健机构9个。全市医院、卫生院共有床位8034张,比上年增加170张。共有专 业卫生技术人员8777人。在医院、卫生院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中,有医生3714人,护师(士)2019人。 体育事业取得较好成绩。2001年,我市运动员在省以上竞赛中共获得27枚金牌、26枚银牌和14枚铜牌。2001年,我市各县市区共举办各种群众运动会99次,参加运动员为19460人。 十一、环境保护 环保事业发展加快。2001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职工238人,市、县级环境监测站7个。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226.57平分公里。市区已建成烟尘控制区2个,面积达16.75平方公里;已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个,面积达7.96平方公里。全市治理污染项目28个,当年完成投资1266.5万元。全年发生一般级以上环境污染事故5起,损失10万元。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得到有效控制。据抽样调查,2001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2.14‰,死亡率为5.31‰,自然增长率6.8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28.3万人(包括户籍人口中外出半年以上到省外的人),比上年末增加3.4万人。 劳动力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51.5万人。其中 ,第一产业141.9万人,第二产业43.3万人,第三产业66.3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56.0:17.2:26.8。2001年末,全市职工人数27.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5万人;其中在岗职工23.7万人,减少1.7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达24.5万人,比上年增加0.2万人。据劳动部门统计,2001年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2.4%,登记失业人口0.8万人,比上年增加0.1万人。 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民收入有所下降。2001年,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5.7亿元,比上年增长2.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595元,增长11.3%。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58元,比上年增长4.5%;人均消费性支出4801元,增长13.6%。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114元,下降5.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53元,下降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6.3%,比上年上升1.6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劳动部门办的职业介绍机构发展到127个,其中乡镇建立的职业介绍机构115个,全年城镇新安排就业0.97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1年,全市各类福利院床位4322张,收养3066人。全市已有13个乡镇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网络。城市(镇)社会服务网络建设也有较大进展,已建立起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09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