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8 阜阳市统计局

2002年,全市人民在中共阜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市、建设皖西北中心城市这一主题,按照优化一产、强化二产、繁荣三产的总体思路,负重前进,奋力拼搏,国民经济在2001年基本遏制连续三年下滑的基础上整体回升,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整体回升。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5.9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51.7亿元,增长5.2%;第三产业增加值71.7亿元,增长5.5%。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41.6:24.5:33.9调整为41.0:24.7:34.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344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0%。市场物价稳中略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7%。其中,服务项目上升5.8%,食品类上升2.2%,烟酒及用品上升3.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上升6.8%,居住上升2.4%;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工具等价格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水平比上年下降1.7%。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逐步规范、完善,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挂牌运营,列入省考核的81户国有中小企业有73户完成多种形式改革,文王酿酒股份有限公司实现民营化,金种子集团、昊源化工、阜阳商厦、阜阳轴承股份公司等7家企业试行了年薪制,阜阳拖拉机厂、阜南焦陂酒厂等企业破产已近终结。公共财政改革向纵深推进,市“财政国库支付中心”、“政府采购中心”正式运转,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支出得到保证。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国有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开始实施。市直机关政府机构改革已经启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回升势头不强,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产业层次不高,综合竞争力不强;工业化水平偏低,企业效益下滑,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经济外向度偏低,市场化程度不高;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民增收难度加大;财政负债沉重,收支矛盾突出;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县域经济活力不足;经济发展环境仍不宽松,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等。

二、农业

2002年,在夏粮作物受灾的情况下农业整体仍保持稳定发展,“以秋补夏”措施取得成效,粮食总产保持增长,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粮食生产“夏减秋增”。全年粮食总产量342.8万吨,比上年增长2.4%。其中,夏粮175.3万吨,下降15.2%;秋粮167.5万吨,增长30.7%。主要经济作物有增有减”。全年油料产量14.8万吨,比上年增长9.2%,产量创历史新高;棉花产量2.7万吨,比上年下降16.7%;蔬菜产量362.9万吨,比上年增长16.6%;黄红麻类产量1.3万吨,比上年增长139.2%;烤烟产量0.2万吨,比上年下降9.4%;药材产量44.8万吨,比上年增长67.1%。林业生产再上新台阶。全年完成基地造林21.2万亩,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300万亩,完成四旁植树21万棵,育苗3.8万亩。年末森林覆盖率15.8%。畜牧、渔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48.7万吨,比上年增长3.8%;水产品产量8.7万吨,比上年增长2.8%。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全市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占小麦总播种面积的21%,是发展最快的一年,水稻、红芋、玉米、蔬菜在提升良种覆盖率方面也有很大进展。畜牧品种改良方兴未艾,全市黄牛改良率达28%以上,发展三元杂交猪40万头。同时,在农业产业化、产品质量标准化、生产订单化等方面也都取得了新进展。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56.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7%。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1.2万吨,增长3.7%。农村用电量6.0亿千瓦小时,增长11.0%。全市有效灌溉面积34.3万公顷,增长1.2%,占耕地面积的59.1%;旱涝保收面积21.9万公顷,增长1.2%,占耕地面积的37.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回升。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7.9亿元,比上年增长3.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1%,比重较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2.2亿元,增长5.3%,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58.6%,比重较上年上升0.8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0.0亿元,增长1.0%;集体企业3.9亿元,增长13.0%;股份制企业8.0亿元,增长7.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亿0.7元,下降2.2%。轻工业增加值14.2亿元,增长1.6%;重工业增加值7.9亿元,增长17.3%。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8.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企业效益下滑。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82.3%,比上年下降5.3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69.6亿元,比上年增长1.4%;利税总额7.7亿元,下降2.4%,其中,利润0.7亿元,下降31.1%;企业亏损面25.7%,比上年降低0.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1亿元,比上年增长50.0%。建筑业较快发展。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3.8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当年资质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施工项目1324个,比上年增加388个;竣工项目905个,比上年增加240个;房屋施工面积269.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9.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62.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5.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200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63.3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国有经济投资32.4亿元,增长19.0%;城乡集体和个体投资28.2亿元,增长11.0%。从投资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17.7亿元,增长39.9%;更新改造投资15.3亿元,增长15.5%;房地产开发投资3.2亿元,下降10.5%;其他投资1.7亿元,增长6.3%。基础设施和国债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累计完成投资28.6亿元。界阜蚌高速公路一、二期工程建成通车,阜阳国家棉花储备库建成使用,阜亳高速公路开工,市二水厂实现供水,市污水处理厂、界首污水处理厂、界临淮公路一期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太和污水处理厂和阜阳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正在抓紧建设,阜阳电厂、合阜高速公路、西气东输、“十五”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麦草制浆和漯阜铁路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有了新的进展。阜城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03亿元,实施了解放北路、文德街路、河滨东路等城市道路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