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黄山市统计局 (2009年2月13日) 2008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同心协力,努力克服年初雨雪天气和5.12地震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主动顺应宏观调控形势的变化,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冲击,实现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协调发展,展示了黄山经济社会发展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综 合 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49.9亿元,同比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4.25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8.60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7.06亿元,增长9.4%。三次产业比重为13.7:39.5:46.8。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9、6.6、4.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3%、49.2%、44.6%。2003—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保持12.0%发展速度。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 达16867元(按年末汇率折合2468美元)。
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事业同步发展。2008年,全市20项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实际拨付资金7.10亿元,直接受益群众达118万人。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突出表现在:提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扩大保障范围;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并实现应保尽保;农村纳入五保供养人数达11463人,集中供养率达到20%以上;解决1059名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问题;解决了6497户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101.9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超过90%,17.07万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并对城乡7.4万人次实施医疗救助;解决了9.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消除农村广播电视盲点793个,建成500公里通乡公路;农村中小学生共24.76万人次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减免1.91万人次城市中小学生学杂费等费用。 物价上涨得到有效控制。自3月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连续10个月回落,由2月份的9.2%回落到12月份的1.5%;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上涨5.9%。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4.6%,烟酒及用品上涨1.6%,衣着下降1.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3.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3.6%,交通和通讯类下降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3.4%,居住类上涨6.1%。
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0.49%,其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下降2.12%,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上涨3.36%。 二、农 业 200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现价增加值34.2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2%。完成现价总产值57.9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2%,其中:其中农业总产值27.23亿元,增长6.2%;林业总产值7.93亿元,增长9.3%;牧业总产值20.01亿元,增长4.8%;渔业总产值1.67亿元,增长3.1%。 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产量稳中有增。2008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128.57千公顷,同比增长5.3%,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6.24千公顷,同比增长2.0%, 粮食总产量34.06万吨,增长10.1%,油料播种面积26.67千公顷、产量3.5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7.6%、18.6%;蔬菜播种面积20.39千公顷、产量36.50万吨,分别增长6.5%、0.3%;药材播种面积5.19千公顷、产量1.05万吨,分别增长8.2%、10.9%;茶叶产量2.30万吨,增长7.7%,水果产量4.45万吨,增长11.1%。 林业产业建设稳步开展。2008年,全年共完成封山育林345.5千公顷;造林6.19千公顷,其中新造林2.26千公顷;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3.93千公顷。到2008年为止,全市共完成退耕还林48.7千公顷,其中,坡耕地完成23.67千公顷,荒山荒地造林16.0千公顷,封山育林8.40千公顷。 畜牧业生产恢复较好,渔业生产平稳。2008年,全市肉类总产量8.06万吨,同比增长4.3%,其中:猪肉7.36万吨,增长5.7%。生猪出栏85.76万头,增长5.5%,期末存栏59.37万头,增长15.8%,其中能繁殖母猪4.60万头,增长49.1%;家禽出栏401.42万只,同比下降1.1%,家禽存栏277.48万只,同比增长14.2%;蚕茧产量6968吨,同比下降2.3%;禽蛋产量1.79万吨,增长1.1%;水产品产量16607吨,同比下降3.7%。 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17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0家,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17家、6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76亿元,同比增长32.2%,实现利税6759万元,增长22.4%。全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6个,培育农民经纪人和创业带头人2125人。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2008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43.46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38千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8.72万千瓦,同比增长2.7%,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8.12万千瓦,增长3.2%;农副产品加工作业机械10.44万台,增长2.3%;联合收割机达222台;农用运输车4307辆。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 3.82万吨,增长5.5%。农村用电量15286万千瓦小时,增长22.5%。 三、工业和建筑业 按GDP快报核算口径,200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73.25亿元,增长23.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29.3%,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4.1%,拉动全市经济增长6.5个百分点,工业的支撑地位明显增强。
到2008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90家,比年初增加57家,共有89家工业企业产值超过5000万元,其中38家企业产值超过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23家和13家。轻工业引领规模工业增长,全市轻工业完成增加值26.33亿元,同比增长37.2%,增幅快于重工业12.0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4.9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贡献突出,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50.40亿元,同比增长31.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总量居各种经济类型的首位,占全市规模工业的83.8%,对规模工业的贡献率达86.7%,拉动规模工业增长26.0个百分点。支柱行业平稳增长,全市规模工业十大支柱行业共完成增加值45.73亿元,增长23.9%,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的76.0%,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7%,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9.4个百分点;在十大支柱行业中,有3个行业增幅在40%以上,4个行业在15%以下。 大部分主要产品产销衔接良好,产量增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水泥产量62.59万吨,增长134.4%;服装1058万件,增长75.9%;中成药772吨,增长57.4%;十种有色金属3076吨,增长97.1%;机制纸及纸板2.24万吨,增长29.9%;人造板22.15万立方米,增长11.0%;通信及电子网络用电缆22.85万对千米,增长48.6%;汽车仪器仪表87.92万台,增长6.6倍;电子元件2814万只,增长157.9%;电光源(灯泡)5691万只,增长25.1%,塑料树脂及共聚物17.71万吨,增长9.1%。 |